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
中法戰役
馬公金龜頭礮臺文化園區
建造年代:1717年,清康熙56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莒光村10-2號 馬公金龜頭礮臺位於澎湖馬公半島西南側海岬上,因礮臺門額題有「天南鎖鑰」,故亦稱天南礮臺,與風櫃尾蛇頭山,共扼馬公港門,設有媽宮澳西汛(西港口砲臺)做為媽宮右臂,與風櫃尾汛的煙墩、砲臺做為左衛相互對峙。其地又與外洋最衝要口的西嶼小頭角遙相對望,且與西嶼內塹汛共守澎湖灣,軍事地位險要。[1][2][3] 根據調研報告文獻得知,金龜頭礮臺築城時間可分為3次構築,第一次築城於清康熙56年(1717)由總督覺羅滿保、巡撫陳璸、布政使沙木哈所建,稱澎湖新城,為清廷重修明末12座砲臺的其中之一,形式應屬於中國傳統的舊式礮臺,配備為前膛鑄鐵礮。[1][3] 第二次築城於同治3年(1864)由水師副將吳奇勳所建,稱金龜頭礮臺,形式應屬於中國傳統的舊式礮臺,配備應為前膛鑄鐵礮。清法戰爭期間,金龜頭礮臺與新城砲臺因法軍猛烈砲襲,彈藥庫遭擊中,喪失作戰能力,使法軍能迅速進占媽宮。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上任後,深感澎湖防衛的重要,由澎湖鎮總兵吳宏洛督建4座新式砲臺,即西嶼西臺、西嶼東臺、拱北砲臺與金龜頭礮臺。[1][2][3] 第三次築城於光緒13年(1887)春1~2月間(農曆正月)由水師總兵吳宏洛所建,與西嶼西臺相仿的磚石砌三合土穹窿式,配備的是當時最先進的12吋、10吋、7吋徑阿姆斯脫朗後膛礮各一門。也因其強大的砲擊威力,使清日乙未一役,日軍避開此砲台,而由澎湖島東側龍門裡正角登陸,後即長驅進入媽宮城,並占領金龜頭礮臺,以砲臺之砲攻擊西嶼東砲臺,清軍見大勢已去,乃匆促逃離澎湖,日軍遂占領澎湖。[1][2][3] 第四次築城於日治時期明治35年(1902)5月20日,由日本陸軍省築城部澎湖島支部改建[1],為日本近代築城的「成熟期」時代[2],明治37年(1904)9月15日完工,稱天南礮臺。工事總監為支部長工兵少佐柴恒房,主任官為技手石川義仙、菅野外三郎、杉野中造。此次改建武器配置有28珊榴彈礮、鋼銅製9珊速加、安式28口徑10吋加2門等。 [1][2]   參考文獻: [1] 楊仁江等人。澎湖縣國定古蹟馬公金龜頭礮臺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2005-11。 [2] 劉淑芬等人。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媽宮舊城再造歷史現場。馬公金龜頭礮臺。2020。 [3] 許雪姬。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文化志。2005-07。 [4]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5]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馬公金龜頭礮臺文化園區現況。2023-09。
媽宮古城順承門
建造年代:1886年,清光緒12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中山路80號 媽宮城是清末所興建的城牆,清初澎湖的行政官衙為「巡檢司」,設在暗澳鄉(今日的「文澳」),雍正5年(1728)廢巡檢改置通判,並將巡檢署稍加擴大築建廳舍。《澎湖廳志》記載:「澎湖遂成海外樂郊,與臺灣並稱東南保障矣。」即說明當時情況。[5] 清光緒11年(1885)3月法軍攻佔媽宮,6月清法兩國議和,法軍陸續撤退。光緒12年(1886)11月澎湖水師總兵吳宏洛到任後,以「國疆不得不防」自12月起即領軍民築建「媽宮城」,亦稱「澎湖城」又稱「光緒城」,於光緒15年(1889)10月完工。媽宮城的周圍789丈2尺5寸,牆垛570個,牆身垛高1丈8尺,根腳入地3尺5寸,厚度2丈4尺,設東、西、南、北、小西、小南等六門,六城門又稱:朝陽、大西、迎薰、拱辰、順承、即敘。除了大西門之外,各設有城樓,東南臨海,西接金龜頭,北挖護城河1條,總工程費約2萬3千5百37兩餘。 媽宮城為清領時期最後一座海防城池,歷史雖然不及台灣其他古城;然因受清法戰爭影響而興築的城,肩負抵禦來自海上的敵軍與海賊攻擊,也歷經光緒21年(1895)乙未戰爭的重要戰役,是澎湖與台灣海上防禦的城池。 清末,順承門城門前設有軍用碼頭一座,專供當地水師之用,日治時期為興築港口,而將城南及東南濱海一帶城牆拆毀,並因都市計劃拆毀北門、東門。媽宮城區西半部仍為重要軍事據點,城牆做為屏障可抵擋來自西側海面上的攻擊,有防禦之功能,因此未被拆除,現存的城牆規模約802公尺,為原城的四分之一連同唯二留存的順承門 (小西門)、大西門(今稱中興門),為國定古蹟[1][4][5] 參考文獻: [1] 鄭紹裘。懷古述舊話澎湖。2007-12。 [2] 林世超、張宇彤。澎湖縣國定古蹟媽宮古城順承門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期末修正報告。2016-02。 [3] 臺灣記憶Taiwan Memory。(澎湖島)順承門‧海軍集會所道路。檢自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1_004_0000364393 [4] 劉淑芬。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媽宮舊城再造歷史現場。媽宮古城順承門。2020。 [5] 井原伊三太郎、鄭紹裘。澎湖島大觀中文版。1932-11 。 [6]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媽宮古城順承門現況。2023-09。
馬公觀音亭
建造年代:1696年,清康熙35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介壽路7號 觀音亭位於馬公西側海岸邊,民間相傳,明朝末年,觀音大士見媽宮港風景秀麗,下凡佇足,居民即於該地建亭,即為今之觀音亭。故創建之前,可能已有小亭。至康熙35年(1696),澎湖左營游擊薛奎創建觀音亭,主祀觀音大士。乾隆46年(1781)由通判陳銓與澎協馬蛟等官紳勸捐,撤基重建。自古以來澎湖人民以海為田,身家所繫,莫不乞求海上平安。為祈求人民往來海上,穩度波瀾,通判蔣鏞等官紳於道光6年(1826)倡捐,擇觀音亭東邊廂房拆屋,另建龍王祠。[1][2] 光緒11年(1885)清法戰爭3月29日,旗艦IeBayard(拜雅號)與IeDuchaffaut(迪沙佛號)巡洋艦二船齊開大砲轟擊,媽宮於三天內淪陷。戰後,媽宮形同廢墟,廟內羅漢像及鐘鼓等文物為法軍所劫掠。程邦基於<重修城隍廟碑記>順道提及「廟西觀音亭為砲圮,並建之」。廟庭左前方的鐘亭內古鐘,為光緒13年(1887)所鑄。[1][5] 至光緒17年(1891),總兵吳宏洛捐資補修觀音亭。不久後,又遭遇乙未戰爭日軍攻澎遭戰火受損,再次慘遭破壞。昭和2年(1927)由澎湖紳民於再度重建今日的觀音亭,闔澎公廟之一。[1][2][6] 參考文獻: [1]林進寶。澎湖縣定古蹟馬公觀音亭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紀錄。2007-05。 [2]劉淑芬等人。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媽宮舊城再造歷史現場。觀音亭。2020。 [3]許菊美、洪瑞全、呂信樺。走過從前:澎湖懷舊照片專輯。1995-05。 [4]許玉河。澎湖知識服務平台。重建觀音亭記碑。檢自https://penghu.info/OB452F2C2B4FCD8B612A。 [5]許玉河。澎湖知識服務平台。觀音亭。檢自https://penghu.info/OBAC3C8AC6F41E37DF93 [6]澎湖縣政府旅遊處官網。澎湖縣一般古物介紹-匾額篇~水師官兵與觀音菩薩的邂逅-「『薄海蒙庥』匾」。檢自https://www.penghu.gov.tw/tourism/home.jsp?id=61&act=view&dataserno=11009270012#image-1 [7]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馬公觀音亭現況。2023-09。 [8] 陳英俊。馬公觀音亭老照片。 [9] 陳英豪。澎湖知識服務平台。觀音亭古鐘。檢自https://penghu.info/a/05889 [10]王子碩。彩繪福爾摩沙探險島:19世紀臺灣的歷史色彩。2023-03。
媽宮城隍廟
建造年代:1778年,清乾隆43年 位置:馬公市重慶里光明路20號 清法戰爭中,法軍進攻澎湖,媽宮城隍廟受兵燹之災而受損。曾傳出城隍爺神明顯靈庇佑澎湖人民、兵勇之神蹟,翌年光緒12年(1886)澎湖通判程邦基重啟修建城隍廟時,光緒皇帝因此加封文澳及媽宮城隍廟為「靈應侯」並皆御賜「功存捍衛」。[4] 此事見於《澎湖廳志》紀載:光緒11年(1885)2月,法夷犯澎。13日,媽宮百姓扶老攜幼,北走頂山,皆口呼城隍神保佑。時夷砲沿途雨下,顆顆墜地即止,無一炸裂傷人者,亦足異也。及事平,廳主程公據實請大憲,奏明加封,號為靈應侯。御賜「功存捍衞」匾額。程公重新廟宇,為文記之。光緒12年(1886)正月27日御賜「功存捍衞」匾額有二面,分別懸掛文澳、馬公二座城隍廟後殿正中,表彰澎湖城隍神於中法戰爭澎湖之役,護佑百姓的靈應事蹟。[4] 清代澎湖一廳卻有兩座城隍廟,考據其原因為廳治初設於文澳,依例在該地創設城隍廟。至乾隆42年(1777)通判謝維祺鑒於「固有神廟庳陋湫溢而囂塵」、「因陋就簡,廢焉不舉,于祀典為缺」,醵資新建城隍廟於媽宮,而文澳城隍廟仍予保留未廢所致。[1]媽宮城隍廟於乾隆43年(1778)10月興工,並於隔年2月落成,為三進式建築,有中庭及兩廂。爾後,曾有多次修建,在光緒11年(1885)二月清法之戰,法軍砲轟媽宮,媽宮城隍廟為法砲所毀損。通判程邦基到任後,責成地方名紳勸捐重修。日治時期昭和6至8年間(1931-1933),廟宇因日久年湮和經風雨之剝蝕,棟宇又復傾圮,由澎湖商民發起改建,不僅抬高屋架堂皇廟構,內外雕繪亦頗可觀。[2] 參考文獻: [1] 黃有興、徐永福、朱茂林、甘村吉、蘇明新。澎湖馬公城隍廟志(上冊)。1999-12。 [2] 陳英俊。走尋媽宮城澎湖導覽手冊。2012-11。 [3] 漢寶德。澎湖縣第三級古蹟媽宮城隍廟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1995-05。 [4] 林豪。《澎湖廳志》,卷十一〈舊事,軼事〉。1893-02。 [5] 劉淑芬等人。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媽宮舊城再造歷史現場。媽宮城隍廟。2020。 [6]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媽宮城隍廟現況。2023-09。
馬公武聖廟
建造年代:1697年,康熙36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朝陽里陽明路30號 馬公武聖廟是一座「祀典武廟」(官廟)主祀武聖關公,2樓設有文物典藏室可供民眾參觀。康熙36年(1697),創建於媽宮澳西側的校場邊(今澎湖防衛司令部東側一帶),康熙56年(1717)曾經擴建一次,乾隆時期又經過兩次整修增建成規模宏敞的森嚴廟貌,嘉慶以後也曾經多次重修。道光5年(1825)重修後,日漸沒落;到光緒元年(1875),協鎮吳奇勳才選擇紅毛城(今馬公市朝陽里陽明路30號)寬敞之地重建。光緒11年(1885),曾毀於中法戰爭,到光緒17年(1891),由總兵吳宏洛重修,並添建後殿,崇祀武聖三代,廟前還建有一個半月池。[3] 武聖殿由於位處馬公市郊,在日治時代香火並不旺盛,昭和12年(1937)曾經馬公紳商發起,「就正殿原基,重新拆造,較舊制增高」,廟務由東甲宮委託紅毛城芸(紅毛城芸,又稱頂芸為媽宮城朝陽門外的紅毛城一代,今朝陽里、陽明里,早期做為東甲北極的宮廟管理及徵收丁口前的責任區名稱)負責,同時免除其參與管理東甲宮之責。二次戰後,關帝廟曾被駐軍佔用一段時間。駐軍撤離後,紅毛城(紅木埕)人見廟舍圮傾,丹青剝落;於民國62年(1973),募款將原廟拆除,改建為二層樓,並增建鐘鼓樓,廟內還藏有清朝水師副將王得祿等所獻匾額。[3][4] 目前武聖殿的修護、祭典等開銷完全由紅毛城人負責,廟中設有善堂,原名「濟眾社新民堂」,後來改稱為「復善社」,參加的信徒多以紅毛城為主。武聖殿也有自己的小法(澎湖宮廟操演各項科儀時的主要角色),除了負責廟中的祭典之外,也會參與東甲宮的主要祭祀;但是廟方迄今都不曾仿照其他甲頭廟的慣例,針對境內各家戶徵收丁口錢(早期通常男性稱為丁,女性稱為口,廟方執事與當地的村里長按照每家每戶的人口數收取費用,因而稱之為丁口錢),只向各家戶收取隨緣樂捐的「福緣金」。[3] 參考文獻: [1]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武聖廟。檢自https://penghu.info/OBCF87BED4B1D8C73E13 [2] 許玉河。澎湖知識服務平台。澎湖武聖廟重建落成碑記。檢自https://penghu.info/OBD695D44B3E7940FA55 [3] 林文鎮。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五輯:朝陽里、陽明里。2006-07。 [4]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頂芸。檢自https://penghu.info/OB736A2667F6D3EC1919 [5] 澎湖縣政府旅遊處澎湖Travel網站。武聖廟。檢自https://penghutravel.com/TravelInformationSceneryDetailC000000.aspx?Cond=05e273dc-c6eb-4798-8ea7-2a1f2b203533&RegionalType=9f37e669-ba2a-4483-baa6-8a9565e91ef3&District=%E8%A5%BF%E5%B6%BC%E9%84%89&SortType=1&SearchAdvanced=True&Language=1028 [6] 許玉河。馬公武聖廟照片。 [7] 澎湖縣文獻小組。澎湖之寺廟。1998-06。 [8]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馬公武聖廟現況。2024-11。
媽宮古城大西門(中興門)
建造年代:1886年,清光緒12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復興里(篤行十村旁、中正堂對面) 於民國51年(1962)改建的西門,亦稱「大西門」,改建後更名為「中興門」,是六座城門中唯一未蓋敵樓之城門。清朝時期大西門為駐軍進出金龜頭礮臺、大校場、市區間之孔道,日治時期因是軍事管制區,而保存至今;於民國51年(1962)改建更名為「中興門」,位於今澎湖防衛司令部中正堂對面。[1][2][4] 清光緒11年(1885)二月法軍攻佔媽宮,中法戰爭不經攻擊即失敗求和,六月議和成立法軍撤退。光緒12年(1886)11月澎湖水師總兵吳宏洛到任後,以「國疆不得不防」為由,自12月起即領軍民築建「媽宮城」,亦稱「澎湖城」又稱「光緒城」,於光緒15年(1889)10月完工歷時近二年。媽宮城周圍長789丈2尺5寸、570垛女牆、垛高3尺、牆高1丈8尺,入地城基深3尺5寸、厚2丈4尺。東南臨海,西接金龜頭礮臺,北面護城壕一道,並分建東、南、西、北、小南、小西六處城門。[1][2] 參考文獻: [1] 鄭紹裘。懷古述舊話澎湖。2007-12。 [2]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媽宮舊城再造歷史現場。媽宮古城大西門。2020。 [3] 許菊美、洪瑞全、呂信樺。走過從前:澎湖懷舊照片專輯。1995-05。 [4] 林會承。<馬公市街空間組織之變遷>《媽宮「街內」今昔學術研討會專輯》。1995。 [5]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大西門現況。2024-11。
嵵裡沙灘
建造年代:1966年,民國55年(嵵裡海水浴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嵵裡里嵵裡沙灘 「嵵裡」地名據耆老口述,由來因聚落北邊有一座山,形似官員所戴的紗帽,因而取名紗帽山,而聚落正位於紗帽所延伸出來似「匙」的冠耳(帽沿)山形又似匙(即紗帽嵵),所以又稱為「匙(嵵)山」。聚落在山內,即名「嵵內」或「嵵裡」。由此可知本地名稱之由來,與自然環境之地形外貌有密切關係。[6] 光緒9年(1883)爆發清法戰爭,清國自安南釀成事端時,就依照沈葆楨當年的奏議,宣佈臺灣建省,舉派福建巡撫劉銘傳任防務總辦,抵禦法軍對臺灣的攻擊。劉銘傳於光緒10年(1884)5月29日到達臺灣,在全島設置團練制度,大舉招募壯丁。澎湖在此戰爭之際,於媽宮港口北角建設了穹窖砲臺和露天砲臺各一座穹窖在金龜頭、風櫃尾、文澳、大城北、虎井嶼等地構築砲臺座並且以鎖鏈防堵港口。[3] 法軍依照預定計劃攻擊福州,以牽制臺灣、澎湖列島的連絡,光緒10年(1884)法國東洋艦隊司令長官孤拔中將率領戰艦十五隻攻擊基隆及淡水,後水師提督Lesbeer,率領軍艦九隻攻擊基隆並予占領,以此為根據地將島的北岸富貴角到南岬(鵝鑾鼻)西北沿岸長約三三九英里寬五海里的海面包圍。此時,法國國內卻盛行非戰論,法軍因而失去機宜,而且基隆、淡水兩港風強浪高,氣候不良,病兵漸漸增多,法軍佔領基隆期間長期飽受清軍的威脅,於是改變戰術,棄基隆轉戰澎湖。[3] 孤拔於光緒11年(1885)3月29日展開侵澎行動,由今嵵裡南岸登陸,並佔領了今嵵裡西南方高地(紗帽山及大山)。三日後(31日),法軍攻陷媽宮。登陸澎湖期間遇上惡疫猖獗,病死者繼續增加,孤拔原計畫將澎湖建設成法國的遠東軍港,但此時清法雙方已開始和談,並於6月9日簽訂清法新約(清法和議),約定越南為法國所有,法軍則退出臺灣及澎湖,才宣布停戰。 嵵裡沙灘的嵵裡海水浴場在民國55年(1966)動工興建,開幕後因當時澎湖的觀光客並不多、縣民也尚未養成戶外活動的習慣,因此嵵裡海水浴場開幕之後屢有虧損。民國57年(1968)決定興建一棟「馬公鎮青年育樂中心」,以充實海水浴場的設備。民國59年(1970)後經過多次修建、出租給民間業者經營,其中也多次因故停止營業,直至民國93年(2004)市公所才又爭取到離島建設基金補助,同時辦理嵵裡段594-22地號等5筆縣有土地的撥用手續,於同年12月30日重建一棟2層的青年育樂中心,一樓有販賣部、沖水設備、公廁、倉庫等設施,二樓為觀景台,後方為停車場,建築面積為869.51平方公尺,於民國96年(2007)完工啟用。[1] 參考文獻: [1] 林文鎮。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十四輯:嵵裡里井垵里。2007-09 [2] 澎湖縣政府旅遊處澎湖Travel網站。嵵裡沙灘。檢自https://penghutravel.com/TravelInformationSceneryDetailC000000.aspx?Cond=9b7210d6-9caa-444c-9fc6-a8a23da3e4b2&RegionalType=9f37e669-ba2a-4483-baa6-8a9565e91ef3&District=%E8%A5%BF%E5%B6%BC%E9%84%89&SortType=1&SearchAdvanced=True&Language=1028 [3] 井原伊三太郎、鄭紹裘。澎湖島大觀中文版。1932-11。 [4] 馬公金龜頭礮臺文化園區戰火煙漫話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5]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嵵裡海水浴場。檢自https://penghu.info/OB878B8D3AD5BB0B881E [6] 許雪姬。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2005-07。 [7] 許菊美、洪瑞全、呂信樺。走過從前:澎湖懷舊照片專輯。1995-05。 [8]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嵵裡沙灘現況。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