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武聖廟
語音導覽
建造年代:1697年,康熙36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朝陽里陽明路30號
馬公武聖廟是一座「祀典武廟」(官廟)主祀武聖關公,2樓設有文物典藏室可供民眾參觀。康熙36年(1697),創建於媽宮澳西側的校場邊(今澎湖防衛司令部東側一帶),康熙56年(1717)曾經擴建一次,乾隆時期又經過兩次整修增建成規模宏敞的森嚴廟貌,嘉慶以後也曾經多次重修。道光5年(1825)重修後,日漸沒落;到光緒元年(1875),協鎮吳奇勳才選擇紅毛城(今馬公市朝陽里陽明路30號)寬敞之地重建。光緒11年(1885),曾毀於中法戰爭,到光緒17年(1891),由總兵吳宏洛重修,並添建後殿,崇祀武聖三代,廟前還建有一個半月池。[3]
武聖殿由於位處馬公市郊,在日治時代香火並不旺盛,昭和12年(1937)曾經馬公紳商發起,「就正殿原基,重新拆造,較舊制增高」,廟務由東甲宮委託紅毛城芸(紅毛城芸,又稱頂芸為媽宮城朝陽門外的紅毛城一代,今朝陽里、陽明里,早期做為東甲北極的宮廟管理及徵收丁口前的責任區名稱)負責,同時免除其參與管理東甲宮之責。二次戰後,關帝廟曾被駐軍佔用一段時間。駐軍撤離後,紅毛城(紅木埕)人見廟舍圮傾,丹青剝落;於民國62年(1973),募款將原廟拆除,改建為二層樓,並增建鐘鼓樓,廟內還藏有清朝水師副將王得祿等所獻匾額。[3][4]
目前武聖殿的修護、祭典等開銷完全由紅毛城人負責,廟中設有善堂,原名「濟眾社新民堂」,後來改稱為「復善社」,參加的信徒多以紅毛城為主。武聖殿也有自己的小法(澎湖宮廟操演各項科儀時的主要角色),除了負責廟中的祭典之外,也會參與東甲宮的主要祭祀;但是廟方迄今都不曾仿照其他甲頭廟的慣例,針對境內各家戶徵收丁口錢(早期通常男性稱為丁,女性稱為口,廟方執事與當地的村里長按照每家每戶的人口數收取費用,因而稱之為丁口錢),只向各家戶收取隨緣樂捐的「福緣金」。[3]
參考文獻:
[1]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武聖廟。檢自https://penghu.info/OBCF87BED4B1D8C73E13
[2] 許玉河。澎湖知識服務平台。澎湖武聖廟重建落成碑記。檢自https://penghu.info/OBD695D44B3E7940FA55
[3] 林文鎮。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五輯:朝陽里、陽明里。2006-07。
[4]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頂芸。檢自https://penghu.info/OB736A2667F6D3EC1919
[5] 澎湖縣政府旅遊處澎湖Travel網站。武聖廟。檢自https://penghutravel.com/TravelInformationSceneryDetailC000000.aspx?Cond=05e273dc-c6eb-4798-8ea7-2a1f2b203533&RegionalType=9f37e669-ba2a-4483-baa6-8a9565e91ef3&District=%E8%A5%BF%E5%B6%BC%E9%84%89&SortType=1&SearchAdvanced=True&Language=1028
[6] 許玉河。馬公武聖廟照片。
[7] 澎湖縣文獻小組。澎湖之寺廟。1998-06。
[8]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馬公武聖廟現況。2024-11。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朝陽里陽明路30號
馬公武聖廟是一座「祀典武廟」(官廟)主祀武聖關公,2樓設有文物典藏室可供民眾參觀。康熙36年(1697),創建於媽宮澳西側的校場邊(今澎湖防衛司令部東側一帶),康熙56年(1717)曾經擴建一次,乾隆時期又經過兩次整修增建成規模宏敞的森嚴廟貌,嘉慶以後也曾經多次重修。道光5年(1825)重修後,日漸沒落;到光緒元年(1875),協鎮吳奇勳才選擇紅毛城(今馬公市朝陽里陽明路30號)寬敞之地重建。光緒11年(1885),曾毀於中法戰爭,到光緒17年(1891),由總兵吳宏洛重修,並添建後殿,崇祀武聖三代,廟前還建有一個半月池。[3]
武聖殿由於位處馬公市郊,在日治時代香火並不旺盛,昭和12年(1937)曾經馬公紳商發起,「就正殿原基,重新拆造,較舊制增高」,廟務由東甲宮委託紅毛城芸(紅毛城芸,又稱頂芸為媽宮城朝陽門外的紅毛城一代,今朝陽里、陽明里,早期做為東甲北極的宮廟管理及徵收丁口前的責任區名稱)負責,同時免除其參與管理東甲宮之責。二次戰後,關帝廟曾被駐軍佔用一段時間。駐軍撤離後,紅毛城(紅木埕)人見廟舍圮傾,丹青剝落;於民國62年(1973),募款將原廟拆除,改建為二層樓,並增建鐘鼓樓,廟內還藏有清朝水師副將王得祿等所獻匾額。[3][4]
目前武聖殿的修護、祭典等開銷完全由紅毛城人負責,廟中設有善堂,原名「濟眾社新民堂」,後來改稱為「復善社」,參加的信徒多以紅毛城為主。武聖殿也有自己的小法(澎湖宮廟操演各項科儀時的主要角色),除了負責廟中的祭典之外,也會參與東甲宮的主要祭祀;但是廟方迄今都不曾仿照其他甲頭廟的慣例,針對境內各家戶徵收丁口錢(早期通常男性稱為丁,女性稱為口,廟方執事與當地的村里長按照每家每戶的人口數收取費用,因而稱之為丁口錢),只向各家戶收取隨緣樂捐的「福緣金」。[3]
參考文獻:
[1]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武聖廟。檢自https://penghu.info/OBCF87BED4B1D8C73E13
[2] 許玉河。澎湖知識服務平台。澎湖武聖廟重建落成碑記。檢自https://penghu.info/OBD695D44B3E7940FA55
[3] 林文鎮。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五輯:朝陽里、陽明里。2006-07。
[4]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頂芸。檢自https://penghu.info/OB736A2667F6D3EC1919
[5] 澎湖縣政府旅遊處澎湖Travel網站。武聖廟。檢自https://penghutravel.com/TravelInformationSceneryDetailC000000.aspx?Cond=05e273dc-c6eb-4798-8ea7-2a1f2b203533&RegionalType=9f37e669-ba2a-4483-baa6-8a9565e91ef3&District=%E8%A5%BF%E5%B6%BC%E9%84%89&SortType=1&SearchAdvanced=True&Language=1028
[6] 許玉河。馬公武聖廟照片。
[7] 澎湖縣文獻小組。澎湖之寺廟。1998-06。
[8]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馬公武聖廟現況。2024-11。
延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