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
媽宮27古蹟建築年代軸新增天啟v1.2 明朝 元朝 清朝 日治時期 民國 1281 1604 1644 1662 1722 1736 1795 1886 1875 1723 1735 1895 1906 1914 1924 1931 1942 1947 1960 至元 天啟 萬曆 康熙 雍正 乾隆 光緒 明治 大正 昭和 民國
媽宮古城大西門(中興門)
語音導覽
建造年代:1886年,清光緒12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復興里(篤行十村旁、中正堂對面)

於民國51年(1962)改建的西門,亦稱「大西門」,改建後更名為「中興門」,是六座城門中唯一未蓋敵樓之城門。清朝時期大西門為駐軍進出金龜頭礮臺、大校場、市區間之孔道,日治時期因是軍事管制區,而保存至今;於民國51年(1962)改建更名為「中興門」,位於今澎湖防衛司令部中正堂對面。[1][2][4]
清光緒11年(1885)二月法軍攻佔媽宮,中法戰爭不經攻擊即失敗求和,六月議和成立法軍撤退。光緒12年(1886)11月澎湖水師總兵吳宏洛到任後,以「國疆不得不防」為由,自12月起即領軍民築建「媽宮城」,亦稱「澎湖城」又稱「光緒城」,於光緒15年(1889)10月完工歷時近二年。媽宮城周圍長789丈2尺5寸、570垛女牆、垛高3尺、牆高1丈8尺,入地城基深3尺5寸、厚2丈4尺。東南臨海,西接金龜頭礮臺,北面護城壕一道,並分建東、南、西、北、小南、小西六處城門。[1][2]

參考文獻:
[1] 鄭紹裘。懷古述舊話澎湖。2007-12。
[2]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媽宮舊城再造歷史現場。媽宮古城大西門。2020。
[3] 許菊美、洪瑞全、呂信樺。走過從前:澎湖懷舊照片專輯。1995-05。
[4] 林會承。<馬公市街空間組織之變遷>《媽宮「街內」今昔學術研討會專輯》。1995。
[5]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大西門現況。2024-11。
地理位置
Google Map
23°33'50.88"N 119°33'40.21"E
Map Direction
路線
Google
Map data ©2024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