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
AR專區
透過AR科技體驗歷史情境
風櫃荷蘭城堡(風櫃蛇頭山)
建造年代:1622年,明天啟2年 位置:馬公市風櫃里蛇頭山 明萬曆32年(1604)8月7日,由司令官韋麻郎所率領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艦隊首度登陸今澎湖馬公天后宮前港灣以躲避颱風。同年12月15日在福建浯嶼欽依把總沈有容的交涉下離開澎湖。日治大正8年(1919)重修天后宮時發現一塊記載此事的石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現今存放於天后宮內。[2] 荷蘭顧恩任命雷爾生出征澳門的艦隊指揮官,於明天啟2年(1622)6月22日抵達澳門,遭葡萄牙人擊敗,荷方死傷慘重作戰失利之後,雷爾生奉顧恩訓令駛往澎湖媽宮港,此時澎湖仍無明朝官兵駐守,雷爾生所乘坐的船艦遂順利於明天啟2年(1622)7月11日登陸澎湖。 當時荷蘭慣於占領新地區建造城堡,評估基於三個原因擇定澎湖建城:第一,地緣上澎湖較接近中國大陸,極適合做為與中國通商貿易的基地;第二,澎湖的港口適合大型船艦停泊,相較之下大員(台灣本島)水淺不利於大船停泊;第三,大員較容易遭到以馬尼拉為據點的西班牙艦隊襲擊和攔截。故於明天啟2年(1622)8月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媽宮風櫃尾的蛇頭山築城。 風櫃尾荷蘭城堡主要作為與明政府通商貿易的基地,堡內有司令官住所、營舍…等建築物。天啟4年(1624),明朝政府由福建巡撫南居益派遣守備王夢熊率水師由鎮海入澎,且擊且築,逼迫荷軍豎白旗求和,明荷雙方達成協議,荷蘭人拆除城堡內外構造設施,轉往台灣安平並興建熱蘭遮城,也是台南熱蘭遮城築城四百年的起源。[2] 風櫃尾荷蘭城堡位於馬公風櫃里俗稱「蛇頭山」的小半島上,為小型的歐式城堡,平面為正方形,長寬各約55公尺,其四角正對著東、南、西、北四個方位,轉角處均有往外突出的稜堡。本堡的土垣高約7公尺,以土壤壓實而成,其上鋪草皮;西南面的土垣因鄰接風櫃半島,其外側以石料及石灰築成,並有濠溝一道;其餘的三面臨接海洋,土垣的外側以木板圍成,木料來自日本、巴達維亞及廢船,於荷人佔領期間,城堡之棱角上共安置有29門大砲,風櫃尾荷蘭城堡也是全台最早興建的西式城堡,但因荷蘭人撤退時將房舍拆除,而各朝代駐軍各依任務需要而有所更動,目前只遺留城垣殘跡可供辨識。[1] 參考文獻: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馬公風櫃尾荷蘭城堡。檢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11121000001 [2]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3] 林會承。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收存系統。《硓古石》季刊第25期-澎湖風櫃尾荷蘭城堡-被遺忘的臺灣第一座西式城堡。2001/12。檢自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96633779-E6AC-4EFA-A02E-6B6B08B0AD4E [4] 翁佳音。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收存系統。《硓古石》季刊第25期〈再看風櫃尾紅毛城——1623年澎湖島地圖新解〉。2001/12。檢自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F3FB26A8-0CF6-43BA-9120-A301C5515D8A [5] 澎湖縣政府旅遊處網站。風櫃尾蛇頭山荷蘭城堡遺址。https://penghutravel.com/TravelInformationSceneryDetailC000000.aspx?Cond=cdfb63fe-9617-427a-9887-3ae9c615e30b&SortType=1&SearchAdvanced=False&Language=1028 [6] 許玉河老師。澎湖知識服務平台。盟軍桌。檢自https://penghu.info/OB749F0D55E1BBDC82D9 [7]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風櫃荷蘭城堡現況。2023/09。
馬公金龜頭礮臺文化園區
建造年代:1717年,清康熙56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莒光村10-2號 馬公金龜頭礮臺位於澎湖馬公半島西南側海岬上,因礮臺門額題有「天南鎖鑰」,故亦稱天南礮臺,與風櫃尾蛇頭山,共扼馬公港門,設有媽宮澳西汛(西港口砲臺)做為媽宮右臂,與風櫃尾汛的煙墩、砲臺做為左衛相互對峙。其地又與外洋最衝要口的西嶼小頭角遙相對望,且與西嶼內塹汛共守澎湖灣,軍事地位險要。[1][2][3] 根據調研報告文獻得知,金龜頭礮臺築城時間可分為3次構築,第一次築城於清康熙56年(1717)由總督覺羅滿保、巡撫陳璸、布政使沙木哈所建,稱澎湖新城,為清廷重修明末12座砲臺的其中之一,形式應屬於中國傳統的舊式礮臺,配備為前膛鑄鐵礮。[1][3] 第二次築城於同治3年(1864)由水師副將吳奇勳所建,稱金龜頭礮臺,形式應屬於中國傳統的舊式礮臺,配備應為前膛鑄鐵礮。清法戰爭期間,金龜頭礮臺與新城砲臺因法軍猛烈砲襲,彈藥庫遭擊中,喪失作戰能力,使法軍能迅速進占媽宮。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上任後,深感澎湖防衛的重要,由澎湖鎮總兵吳宏洛督建4座新式砲臺,即西嶼西臺、西嶼東臺、拱北砲臺與金龜頭礮臺。[1][2][3] 第三次築城於光緒13年(1887)春1~2月間(農曆正月)由水師總兵吳宏洛所建,與西嶼西臺相仿的磚石砌三合土穹窿式,配備的是當時最先進的12吋、10吋、7吋徑阿姆斯脫朗後膛礮各一門。也因其強大的砲擊威力,使清日乙未一役,日軍避開此砲台,而由澎湖島東側龍門裡正角登陸,後即長驅進入媽宮城,並占領金龜頭礮臺,以砲臺之砲攻擊西嶼東砲臺,清軍見大勢已去,乃匆促逃離澎湖,日軍遂占領澎湖。[1][2][3] 第四次築城於日治時期明治35年(1902)5月20日,由日本陸軍省築城部澎湖島支部改建[1],為日本近代築城的「成熟期」時代[2],明治37年(1904)9月15日完工,稱天南礮臺。工事總監為支部長工兵少佐柴恒房,主任官為技手石川義仙、菅野外三郎、杉野中造。此次改建武器配置有28珊榴彈礮、鋼銅製9珊速加、安式28口徑10吋加2門等。 [1][2]   參考文獻: [1] 楊仁江等人。澎湖縣國定古蹟馬公金龜頭礮臺調查研究與修復計畫。2005-11。 [2] 劉淑芬等人。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媽宮舊城再造歷史現場。馬公金龜頭礮臺。2020。 [3] 許雪姬。續修澎湖縣志卷十三,文化志。2005-07。 [4]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5]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馬公金龜頭礮臺文化園區現況。2023/09。
震洋艇格納壕(鴛鴦窟)
建造年代:1944年,昭和19年 位置:澎湖縣望安鄉 鴛鴦窟位於望安島東北方,是一座天然的山谷地形,傳說早期因多處的水窟,有鴛鴦在此戲水棲息而得名。外海則有狀似馬鞍的馬鞍山嶼為屏障,因此,在日治時代被日軍打造為重要海軍基地,其中震洋艇格納壕(藏軍洞)就是此區殘存的歷史遺跡。[1] 鴛鴦窟地區有殘存的震洋艇格納壕歷史遺蹟,它埋藏了望安、將軍澳兩島島民難以計數的血淚與汗水。二次大戰末期,日本為作困獸之鬥,選定鴛鴦窟為其海軍之震洋艇基地及特攻隊員的兵舍,因當地地形外有馬鞍嶼之屏障,極為隱蔽。[1][3] 日本特攻第二四震洋隊基地,應是當年日軍在台灣所闢建的震洋艇基地中,一處半開放性、規模較大者,係發動當地民伕開鑿,在望安島及將軍澳嶼年長者記憶深處,「作鴛鴦窟」這一段是難以抹滅的記憶。工程即將完成之際,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該處基地因此廢棄。多處洞穴早已崩塌,但依稀可見「震洋艇格納壕」遺跡。[1][2][4] 參考文獻: [1] 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鴛鴦窟、藏軍洞。檢自https://www.penghu-nsa.gov.tw/TravelInformationAccommodationDetailC001200.aspx?Cond=a8a60fed-84b7-4172-8302-bbca8600f08c&SortType=1&SearchAdvanced=False&Language=1028# [2] 曾文明。澎湖知識服務平台。鴛鴦窟。檢自https://penghu.info/OBFE117C95DE7D4007C8 [3]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採集組。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出版。2002/06。 [4] 陳鴻賢、許毓恩。悠遊八罩自然與人文生態學習手冊/澎湖縣望安鄉望安國民小學出版。2014/11。 [5]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震洋艇格納壕現況。2023/09。
通梁吼門水道
建造年代:1970年,民國59年 位置:澎湖縣白沙鄉通梁村 清康熙22年(1683)6月,清廷招撫鄭氏未果,乃命施琅進攻臺灣。施琅認為要攻下臺灣,必先取得澎湖,因此於同年7月8日,施琅率各式戰船230餘艘,官兵2萬餘名自銅山(今東山島)出發進攻澎湖,次日抵達貓嶼、花嶼一帶,當日夜泊於八罩島(今望安)水垵澳,並派官至附近各島安撫百姓。10日清晨,施琅率艦進入媽宮,與劉國軒展開激戰,當日清軍落敗,施琅首戰失利後,退回到八罩島重新整軍。同年7月16日再次進攻。施琅派遣六子世驃、都督陳蟒、魏明率戰船50艘,沿嵵裡四角嶼、雞籠嶼;另一路七子世驊、總兵董義、康同玉率戰船50艘,從西側牛心灣與明艦交戰;施琅則親自率領大烏船居中主攻。以梅花陣戰術大敗劉國軒,劉國軒見大勢已去,於是率大小戰艦30艘,由吼門淺礁處退回臺南,隨後鄭氏投降,從此臺灣及澎湖併入清朝版圖。[1][2] 澎湖跨海大橋橫跨於白沙島和西嶼島的「吼門」水道上,「吼門」水道為澎湖六大急流的俗稱「二吼」,(一磽、二吼、三西流、四鵝豆頭、五潭門、六東吉)。此海域海流湍急,平時的海流流速高達每秒3公尺以上,尤其東北季風季節時海流更是險急。[3] 跨海大橋為民國54年(1965)5月16日起,由國軍工兵部隊以拋石式路堤工法,先行施工橋樑路堤部份,路堤全長319公尺,橋樑部份於民國55年(1966)8月動工,至民國59年(1970)12月25日竣工。橋長設計2,159公尺,橋面寬5.1公尺,有7處8公尺寬會車道,橋墩74座,大小橋孔76個,並新開闢大橋兩端新路3,061公尺,大橋兩端建有彩虹型式拱形門樓,門樓上書寫「民國59年12月 澎湖跨海大橋 蔣中正題」,當時為遠東第一跨海大橋。大橋竣工後,建有紀念碑四座。[3] 由海圖觀之,大列嶼與小列嶼之間即是吼門,吼門又細分如下:中間的叫大吼、北邊的稱做北溝阿、南邊西嶼那邊稱為南吼,英國地圖稱此水域為牛公灣,也許是牛在吼故名。[4] 參考文獻: [1] 馬公金龜頭礮臺文化園區戰火煙漫話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2] 劉淑芬等人。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媽宮舊城再造歷史現場。馬清鄭之戰—施琅征澎。2020。 [3]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165頁 [4]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吼門。檢自https://penghu.info/OB17CF20842814008D49 [5] 紀麗美。澎湖縣壓箱寶的老照片:生活歷史影像老照片專輯/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出版。2006/07。 [6] 施添福。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澎湖。2002/06/01。 [7]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通梁吼門水道現況。2023/09。
馬公港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臨海路22-30 馬公港舊稱「媽宮港」位於馬公灣北岸,因為鄰接馬公市區,二次戰後,當地駐軍,都必須搭乘交通船往返臺灣家鄉探親,馬公港從早期一個月僅有4航次的「臺航一號」機帆船,乃至於每天往返的「臺華輪」,故此港灣於離鄉背井的國軍弟兄心中有著乘風破浪的歸鄉情懷。 二次戰後,國民政府,馬公雖然成為省際港,恢復和大陸之間的貿易,政府也成立高雄港務局澎湖辨事處來管理港務,主要有「臺航公司」的「臺航一號」機帆船,每月往返馬公高雄4航次。民國38年(1949)以後,政府陸續整修被炸毀的碼頭,改由民間聯營的海盛、聯盛、光盛等貨船經營,後來因發生3次海難,又改由臺航公司的「恆春輪」、「宜蘭輪」輪流肩負起高馬航線的交通船,每2天往返1航次。持續到民國48年(1959)才以新造的「澎湖輪」(800噸,載客250人)接替航班,以保障行旅的安全,並提升到每天往返1航次。隨著臺灣經濟起飛繁榮,來往於臺澎之間的商務與旅遊往返人潮增加,到民國60年(1971)由「臺澎輪」(載客620人)接替航班。台灣航業所屬的「台華輪」,是近年航行高雄與澎湖間的海上客貨輪,民國78年(1989)9月於日本長崎建造竣工,耗資新台幣7億2000餘萬元。船長120公尺、船寬19.30公尺,總噸位8134噸、航速22浬、載客量1150人;由於航行已達34年船齡老舊,逾使用年限於民國112年(2023) 8月23日退役。 [1] 民國59年(1970)後國內光業蓬勃發展,馬公港每年旅客人數突破300,000人次,民間輪船公司也開始積極投入臺澎之間的客、貨運輸。民國76年(1987)以載客量1,264人的「快樂公主輪」首航安平與馬公往返臺澎航運。民國78年(1989)臺航公司也推出載客量1,150人的「臺華輪」接替「臺澎輪」,同時經營載客及車輛直接駛上駛下貨運提供更多元的服務,而港埠設施也隨著向西側擴展,在民族路底興建了專供臺華輪停靠的商用碼頭。其次,馬公港到臺灣的客輪尚有馬公高雄的「臺華輪」、「遠翔公主」號2艘,馬公安平之間有「天王星號」、馬公布袋之間則有「明日之星」及「滿天星一號」等2艘船。[1] 參考文獻: [1] 澎湖縣馬公市公所。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一輯‧馬公南北甲(中央里、復興里、新復里、長安里)/澎湖縣馬公市公所出版。2006/07。 [2] 陳啟清記者。老兵遊澎湖照片。 [3] 郭偉民。澎湖輪照片。 [4] 澎湖輪官方網站。檢自https://tnc-kao.com.tw/about/facility [5] 林桂彬。媽宮情懷:澎湖懷舊照片專輯/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5/06。 [6]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馬公港現況。2023/09。 [7] 台灣航業股份有限公司。澎湖輪、臺澎輪。
真善美戲院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光明路30號 民國54年(1965)以後,光武營區舊址一帶商業經濟蓬勃發展,最受矚目的是位於馬公商業中心光明路30號三層樓建築的「真善美大戲院」,民國58年(1969)2月9日開幕,開幕首映片「神刀」播出一炮而紅,成為馬公最負盛名的電影院,更是當地駐軍休假時最時髦的休閒娛樂場所。在當時電視尚未普及的年代,到真善美大戲院看電影的觀眾可謂是人山人海,成為國軍弟兄乃至於澎湖當地居民心中的美好回憶。[1][2][3] 民國57年(1968)鄭玉洞召集21名股東,集資2,680,000元,興建三層樓高的真善美大戲院,生意興隆票房居高不下,一直維持到中視、華視繼台視陸續開播走入民間家庭後票房熱度才消退,營運也開始呈現虧損。民國75年(1986),同業競爭(龍宮、建國、中興)與錄影帶市場興起,電影盜版的情況日益嚴重,真善美大戲院在80年代初期遂發展出戶外電影隊,一度成為國軍弟兄休假的休閒娛樂之一。爾後,馬公另外的三家民營戲院則先後關門停業。[1][3] 民國79年(1990)6月,原本放映三輪電影的澎防部中正堂也停止營業,真善美就成了澎湖碩果僅存的一家電影院。民國85年(1996),中興戲院經過整修裝潢,重新開幕之後,老舊的真善美戲院已毫無招架之力,終於在民國89年(2000)6月30日結束營業,原址改建為八層商業大樓,目前有澎湖唯一的麥當勞設立於此。[1][2][3] 參考文獻: [1] 澎湖縣馬公市公所。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一輯‧馬公南北甲(中央里、復興里、新復里、長安里)/澎湖縣馬公市公所出版。2006/07。 [2] 崔璐璐。澎湖縣歷史建築影像專輯/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出版。2002/03。 [3] 陳英俊。《硓𥑮石》季刊第19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出版。澎湖戲院志(上)。 [4] 建國日報。1987/02/12:05版次。 [5]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真善美戲院現況為麥當勞速食餐廳。2023/09。
媽宮古城順承門
建造年代:1886年,清光緒12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中山路80號 媽宮城是清末所興建的城牆,清初澎湖的行政官衙為「巡檢司」,設在暗澳鄉(今日的「文澳」),雍正5年(1728)廢巡檢改置通判,並將巡檢署稍加擴大築建廳舍。《澎湖廳志》記載:「澎湖遂成海外樂郊,與臺灣並稱東南保障矣。」即說明當時情況。[5] 清光緒11年(1885)3月法軍攻佔媽宮,6月清法兩國議和,法軍陸續撤退。光緒12年(1886)11月澎湖水師總兵吳宏洛到任後,以「國疆不得不防」自12月起即領軍民築建「媽宮城」,亦稱「澎湖城」又稱「光緒城」,於光緒15年(1889)10月完工。媽宮城的周圍789丈2尺5寸,牆垛570個,牆身垛高1丈8尺,根腳入地3尺5寸,厚度2丈4尺,設東、西、南、北、小西、小南等六門,六城門又稱:朝陽、大西、迎薰、拱辰、順承、即敘。除了大西門之外,各設有城樓,東南臨海,西接金龜頭,北挖護城河1條,總工程費約2萬3千5百37兩餘。 媽宮城為清領時期最後一座海防城池,歷史雖然不及台灣其他古城;然因受清法戰爭影響而興築的城,肩負抵禦來自海上的敵軍與海賊攻擊,也歷經光緒21年(1895)乙未戰爭的重要戰役,是澎湖與台灣海上防禦的城池。 清末,順承門城門前設有軍用碼頭一座,專供當地水師之用,日治時期為興築港口,而將城南及東南濱海一帶城牆拆毀,並因都市計劃拆毀北門、東門。媽宮城區西半部仍為重要軍事據點,城牆做為屏障可抵擋來自西側海面上的攻擊,有防禦之功能,因此未被拆除,現存的城牆規模約802公尺,為原城的四分之一連同唯二留存的順承門 (小西門)、大西門(今稱中興門),為國定古蹟[1][4][5] 參考文獻: [1] 鄭紹裘。懷古述舊話澎湖。2007-12。 [2] 林世超、張宇彤。澎湖縣國定古蹟媽宮古城順承門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期末修正報告。2016-02。 [3] 臺灣記憶Taiwan Memory。(澎湖島)順承門‧海軍集會所道路。檢自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1_004_0000364393(2019.11.11) [4] 劉淑芬。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媽宮舊城再造歷史現場。媽宮古城順承門。2020。 [5] 井原伊三太郎、鄭紹裘。澎湖島大觀中文版。1932-11 。 [6]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媽宮古城順承門現況。2023/09。
龍門閉鎖陣地
建造年代:民國50年 位置:澎湖縣湖西鄉漁港旁 龍門閉鎖陣地又稱「湖西龍門南崁閉鎖陣地」,位處湖西鄉裡正角西南側山坡內。民國109年(2020)澎湖縣政府統一命名為「龍門閉鎖陣地」,場域規畫大致分為兩區,外部區域為景觀設施園區,主要包含市集賣店、公共廁所、遊客服務中心及停車場,日治後期,日軍為了躲避美軍空襲,在此處開挖防空壕。[1] 龍門閉鎖陣地,目前陣地坑道全長約705公尺,寬約140公分,高約2公尺,國民政府軍隊接管後,於民國50年(1961),澎防部1357部隊重新構建陣地內有:機槍堡、57戰防砲堡、地下指揮所及雷達站等設施。可容納步兵連150員,其中內部設有砲堡及射擊口,提供國軍禦敵使用。坑道內則設置機槍堡10處(含總機室1處)、五七戰防砲堡2處、彈藥庫房1處、廚房1處、兵棋室1處、蓄水池1處及警戒兵14處。[1]。國軍撤除後,林務局於此營造防風林,民國98年(2009)間造林工作人員發現此坑道。澎湖縣政府為保存及開發為軍事文化景點, 104年澎防部交給縣府經管,自105年(2016)起逐年爭取經費進行整建,109年(2020)10月完工啟用開放軍事歷史觀光景點。[1] 參考文獻: [1] 澎湖縣政府。澎湖閉鎖陣地網站。檢自https://longmen885.com.tw/signup/index.php?action=adoutus [2]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龍門閉鎖陣地現況。2023/09。
澎湖公車站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民族路16-1號 澎湖公車處設立於民國40年(1951),專營馬公、湖西、白沙等3個鄉鎮的公車客運,在民國79年(1990)以前,一直都是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大眾運輸服務單位。當年國軍弟兄的交通,也是靠著公車作為主要的代步工具,當年於公車處候車與在公車上通車時光,已成為國軍弟兄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民國79年(1990)年左右,民間的私人汽車逐漸增加之後,客運量才快速的萎縮。[1] 二次戰後,澎湖的海陸交通,多很簡陋,尤其是民國36年(1947)、37年(1948)最為困難。民國38年(1949),澎湖縣政府向台灣省公路局價購舊客車2輛,交給馬公鎮公所成立公共汽車管理處,以改善陸運交通。但是這2輛公路局行將淘汰的舊車,經常發生故障,經營不到3個月就全部停駛。到民國40年(1951),由縣政府接手,在現在的啟明里民權路51號成立「澎湖縣公共汽車管理處」,才恢復馬公至白沙、馬公至湖西、馬公至五德的公路客運。民國41年(1952),兼營離島客貨運業務之後,才改名為「澎湖縣公共車船管理處」,簡稱「公車處」。到民國43年(1954)才拍賣交通船之後,在省公路局撥贈汰舊車輛以及上級撥款補助下,澎湖縣的公車逐年增加及更新。[1] 參考文獻: [1] 澎湖縣馬公市公所。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一輯‧馬公南北甲(中央里、復興里、新復里、長安里)/澎湖縣馬公市公所出版。2006/07。 [2] 崔璐璐。澎湖縣歷史建築影像專輯/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出版。2002/03。 [3] 黃國雄。澎湖兵俱樂部/中華民國陸軍第168師社群。老兵遊澎湖照片。 [4]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澎湖公車站現況。20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