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
媽宮27古蹟建築年代軸新增天啟v1.2 明朝 元朝 清朝 日治時期 民國 1281 1604 1644 1662 1722 1736 1795 1886 1875 1723 1735 1895 1906 1914 1924 1931 1942 1947 1960 至元 天啟 萬曆 康熙 雍正 乾隆 光緒 明治 大正 昭和 民國
媽宮古城順承門
語音導覽
建造年代:1886年,清光緒12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中山路80號

媽宮城是清末所興建的城牆,清初澎湖的行政官衙為「巡檢司」,設在暗澳鄉(今日的「文澳」),雍正5年(1728)廢巡檢改置通判,並將巡檢署稍加擴大築建廳舍。《澎湖廳志》記載:「澎湖遂成海外樂郊,與臺灣並稱東南保障矣。」即說明當時情況。[5]
清光緒11年(1885)3月法軍攻佔媽宮,6月清法兩國議和,法軍陸續撤退。光緒12年(1886)11月澎湖水師總兵吳宏洛到任後,以「國疆不得不防」自12月起即領軍民築建「媽宮城」,亦稱「澎湖城」又稱「光緒城」,於光緒15年(1889)10月完工。媽宮城的周圍789丈2尺5寸,牆垛570個,牆身垛高1丈8尺,根腳入地3尺5寸,厚度2丈4尺,設東、西、南、北、小西、小南等六門,六城門又稱:朝陽、大西、迎薰、拱辰、順承、即敘。除了大西門之外,各設有城樓,東南臨海,西接金龜頭,北挖護城河1條,總工程費約2萬3千5百37兩餘。
媽宮城為清領時期最後一座海防城池,歷史雖然不及台灣其他古城;然因受清法戰爭影響而興築的城,肩負抵禦來自海上的敵軍與海賊攻擊,也歷經光緒21年(1895)乙未戰爭的重要戰役,是澎湖與台灣海上防禦的城池。
清末,順承門城門前設有軍用碼頭一座,專供當地水師之用,日治時期為興築港口,而將城南及東南濱海一帶城牆拆毀,並因都市計劃拆毀北門、東門。媽宮城區西半部仍為重要軍事據點,城牆做為屏障可抵擋來自西側海面上的攻擊,有防禦之功能,因此未被拆除,現存的城牆規模約802公尺,為原城的四分之一連同唯二留存的順承門 (小西門)、大西門(今稱中興門),為國定古蹟[1][4][5]

參考文獻:
[1] 鄭紹裘。懷古述舊話澎湖。2007-12。
[2] 林世超、張宇彤。澎湖縣國定古蹟媽宮古城順承門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期末修正報告。2016-02。
[3] 臺灣記憶Taiwan Memory。(澎湖島)順承門‧海軍集會所道路。檢自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1_004_0000364393(2019.11.11)
[4] 劉淑芬。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媽宮舊城再造歷史現場。媽宮古城順承門。2020。
[5] 井原伊三太郎、鄭紹裘。澎湖島大觀中文版。1932-11 。
[6]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媽宮古城順承門現況。2023/09。
延伸探索
地理位置
本景點為AR導覽告示牌座標位置
Google Map
23°33'47.49"N 119°33'44.64"E
Map Direction
路線
Google
Map data ©2023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