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
馬公市
30高地
建造年代:建造年代1961年,民國50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山水里 山水三○高地沿線過去為皆是軍事重地,日治時期的軍事碉堡,光復後國軍繼續沿續軍方所用,民國70年(1981)起為漢光演習的指揮所,後經地方積極爭取終獲軍方同意開放,於民國101至104年經澎湖縣府向中央爭取經費,陸續辦理增設高地公園人行徒步道路、遮陽設施、休憩座椅、解說設施、公廁、小型停車場等設施並配合既有營舍整修後,遊客可漫步而上,站在山頂至高點俯視整個山水海岸線壯麗海景。[2] 沿著山水三○公園階梯步道而上,登至三○高地的制高點,可鳥瞰山水沙灘的海岸線景觀,景緻優美。建設山水三○公園期間,陸續發現年久失修的軍事碉堡及坑道設施,經踏勘調查後,該坑道總長度約70公尺、寬度約為1公尺、高度約為1.7至2公尺,坑道盤據串聯射擊碉堡及山頂庫房設施,雖然歷經年代的變遷,坑道內部及外觀整體狀況大致良好,保留了早期軍事原始風貌,具有開發成觀光據點價值。[1] 故旅遊處著手進行整修坑道內部、並於入口處清整環境、建置石板人行步道,增添軍事觀光景點,也成為澎南旅遊線新亮點。山水三○高地公園新設鋼結構燈光造景裝置,以「山」的象形文字所設計,名為「山水映輝」,豐富多彩燈光變化,讓山水的夜晚增添迷人魅力。固定於晚間18時30分至21時30分亮燈。透過燈光照明,營造澎湖縣公共空間夜間景觀及視覺效果,藉以增加夜間新風貌,吸引遊客可增加夜間活動選擇。[1] 參考文獻: [1] 澎湖縣政府旅遊處。山水三○高地坑道整修工程完工開放。檢自https://www.penghu.gov.tw/tourism/home.jsp?id=61&act=view&dataserno=11109190005 [2] 澎湖縣政府旅遊處。「閃耀山水 點亮30」山水映輝正式點亮。檢自https://www.penghu.gov.tw/tourism/home.jsp?id=61&act=view&dataserno=11109190005 [3]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30高地現況。2023-09。 [4] 澎湖縣政府旅遊處。30高地照片。
法軍殉職紀念碑(風櫃蛇頭山)
建造年代:1885年,清光緒11年 位置:馬公市風櫃里蛇頭山 光緒9年(1883)法國認定安南(即越南)為其保護國時,清國也宣佈安南與清國有入貢受封的歷史關係,而出兵東京(即越南河內)抗拒,以此為導火線,爆發了順化條約的東京邊界問題,終於變成清法戰爭。清國自安南釀成事端時,就依照沈葆楨當年的奏議,宣佈臺灣建省,舉派福建巡撫劉銘傳任防務總辦,抵禦法軍對臺灣的攻擊。[3] 劉銘傳於光緒10年(1884)5月29日到達臺灣,在全島設置團練制度,大舉招募壯丁。澎湖在此戰爭之際,於媽宮港口北角建設了穹窖砲臺和露天砲臺各一座穹窖在金龜頭、風櫃尾、文澳、大城北、虎井嶼等地構築砲臺座並且以鎖鏈防堵港口。[3] 法軍依照預定計劃攻擊福州,以牽制臺灣、澎湖列島的連絡,光緒10年(1884)法國東洋艦隊司令長官孤拔中將率領戰艦十五隻攻擊基隆及淡水,後水師提督Lesbeer,率領軍艦九隻攻擊基隆並予占領,以此為根據地將島的北岸富貴角到南岬(鵝鑾鼻)西北沿岸長約三三九英里寬五海里的海面包圍。[3] 此時,法國國內卻盛行非戰論,法軍因而失去機宜,而且基隆、淡水兩港風強浪高,氣候不良,病兵漸漸增多,法軍佔領基隆期間長期飽受清軍的威脅,於是改變戰術,棄基隆轉戰澎湖。孤拔於光緒11年(1885)3月29日展開侵澎行動,由今嵵裡南岸登陸,並佔領了紗帽山及大山(今嵵裡西南方高地)。三日後(31日),法軍攻陷媽宮。登陸澎湖期間遇上惡疫猖獗,病死者繼續增加,孤拔原計畫將澎湖建設成法國的遠東軍港,但此時清法雙方已開始和談,並於6月9日簽訂清法新約(清法和議),約定越南為法國所有,法軍則退出臺灣及澎湖,才宣布停戰。同年6月11日,孤拔病死於拜逸艦上,法軍乃興建孤拔等人墓塚與紀念碑於媽宮,風櫃蛇頭山亦有法軍之墓塚。爾後法軍陸續撤離媽宮。[3][4] 日治時期,稱法軍墓塚為「佛國兵士墓所」,本地人俗稱為「萬人塚」,風櫃人則稱為「死番仔城」。[1][2] 參考文獻: [1]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2] 魏廷朝。十五期《硓古石》。1999-06:季刊〈澎湖事情〉之翻譯文。檢自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942DA7D5-F7F1-4C8F-B22D-074A365703A7 [3] 井原伊三太郎、鄭紹裘。澎湖島大觀中文版。1932-11。 [4] 馬公金龜頭礮臺文化園區戰火煙漫話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5]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法軍殉職紀念碑現況。2023-09。
第一賓館
建造年代:1943年,日治昭和18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介壽路15號 「第一賓館」日治時期稱之「貴賓館」,前為「松島紀念館附設貴賓館」,二次世界大戰後「貴賓館」由國民政府接收,改稱「第一賓館」,實際上是蔣中正總統專屬行館。[1] 明治41年(1908)4月30日,日本軍艦松島號載運日本海軍軍官學校學生遠航實習,在澎湖馬公港風櫃附近海域,發生爆炸,造成船上逾二百人的死亡和失蹤。由於松島艦曾參與乙未澎湖之役,明治44年(1911)10月9日,乃將松島艦上的29珊砲管和2個螺旋漿於媽宮城東角砲臺西側(今仁愛路東側路口處)設立松島紀念碑。大正元年(1912)增建「松島紀念館並附設貴賓館」,主要作為招待日本皇族及軍政高級官員之招待所。[1] 昭和12年(1937)度起,澎湖廳規畫連續三年預算拆除馬公城東側和北側城牆,利用城牆石料於松島紀念館東側海域興築馬公漁港。在漁港竣工後,松島紀念館連接漁港陸上設施部份,會造成喧嘩吵鬧,怕會對皇族居住所不敬,因此澎湖廳於昭和15年(1940),在觀音亭北側高地,眺望極佳之地興建「貴賓館」。[1] 貴賓館於昭和15年(1940)由澎湖廳建築技手末安猛設計,雇員黃得永擔任工事監督,並由宏志土木承包組合許令咸負責興建。貴賓館興建期間適逢中日戰爭,建築材料的採購和運輸困難重重,至昭和17年(1942)10月26日始由大田政作廳長主持上棟祭,昭和18年(1943)2月竣工落成。貴賓館落成啟用時,適逢太平洋戰爭(大東亞戰爭)爆發,日本皇族和軍政高級官員皆未曾下榻貴賓館。[1] 昭和20年 (1945)8月15日,昭和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臺灣和澎湖結束日本的統治。民國38年(1949)5月17日,蔣中正總統首度抵澎,下榻貴賓館並與隨行官員策劃江南作戰與軍隊轉進計畫,貴賓館亦成為蔣中正總統的臨時指揮所,待副總統陳誠在臺北安排妥當後始轉赴臺北,貴賓館自此亦成為「蔣公行館」,爾後改名為「第一賓館」。[1] 民國45年(1956),為配合將第一賓館改為總統專屬行館,將第一賓館内的部份日式空間設施拆除,改修建為西式起居空間,並增建書房、餐廳等,同時於第一賓館南側構建一座地下戰時指揮所。民國47年(1958),金門八二三砲戰時,蔣中正總統亦前來第一賓館成立戰時指揮所,執行「閃電」、「鴻運」、「轟雷」計畫。俟金門砲戰結束後,蔣中正總統每至澎湖巡視防務時,亦以第一賓館做為行館,據縣府前農林課負責本縣造林業務的陳橋木技士回憶,民國50年(1961)蔣中正總統至澎湖巡視看到本縣造林成效頗佳,特於第一賓館内親自召見並當面嘉許本縣造林成果。嗣後,蔣經國總統抵澎巡視時,亦曾多次下榻第一賓館。[1] 民國81年(1992),澎湖防衛司令部宋川強中將,有感於第一賓館已完成歷史階段性的任務,遂有限度的開放供縣民參觀。民國89年(2000)9月6日,賴峰偉縣長與澎防部司令官協調後,軍方同意將第一賓館管理事務交還縣政府。同時間縣政府將第一賓館四周庭園景觀重新整修,與觀音亭畔互映,同為西瀛勝境。[1] 參考文獻: [1]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2] 許菊美、洪瑞全、呂信樺。走過從前:澎湖懷舊照片專輯。1995-05。 [3] 井原伊三太郎、鄭紹裘。澎湖島大觀中文版。1932-11。 [4]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第一賓館照片。2020-09。 [5]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第一賓館現況。2024-11。
虎井西山北端防備衛所
建造年代: 1940年,日治昭和15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虎井里澎37鄉道(虎井嶼西邊) 「虎井西山北端防備衛所」外覆玄武岩石塊,外觀上可見北側出入口、中央頂端監視哨以及南側出入口,內部則以混凝土築成一座半地下化狹長形碉堡,碉堡長方形地基的邊長約34公尺,寬約12公尺。另外,於東南方距離約280公尺處,則是「南端的防備衛所」,外圍有石砌防風牆阻擋北風,牆內建有一棟石砌外覆混凝土、四壁開設大窗的多角形建築,內有主控監聽室、機房等隔間,是專用於操作九七式水中聽音機的聽音機所。在聽音機所的北方,則另有作為岸防砲臺人員寢室的大、小兵舍各一棟,於其西方與北方同樣設有石砌防風牆,附近有發電所、冷水槽等支援設施,最後再往北又有另一座以石砌防風牆圍起來的建築。[2][5] 「虎井西山北端防備衛所」的東北方,有一座供應設備運作所需電力的發電所,以防爆土堤環繞,一旁為火藥庫;在其南方的海崖上,有另一座對海的監視哨;南方稍遠處,有一座探照燈收納庫與探照燈臺;南方更遠處,有兩處十五加(口徑150mm的加農砲,岸防用)的掩體與對應的小型彈藥庫,目前岸防砲掩體、彈藥庫、探照燈臺與探照燈庫已荒廢多年,受植物覆蓋。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海軍控制的虎井西山,就是以兩座防備衛所、一座探照燈臺、兩處岸防砲臺與相關支援設施構成防線。[5] 昭和12年(1937),當局徵調虎井當地民力搬運石塊築成簡易碼頭,又徵收土地、遷葬墳墓、強征人力,建築一條聯接東、西山的道路,於昭和14年(1939)完工啟用。到了昭和15年(1940),虎井嶼跟鄰近桶盤嶼的居民再度被徵調到虎井西山做「公工」,內容包括開挖地表、以炸藥炸石,並將石塊敲打成小塊石條……等,環境惡劣危險,工資則少得可憐。日本海軍壓榨居民勞力的成果,就是當地耆老記憶裡的「螞蟻洞」、檔案裡記載的「防備衛所」。[5] 昭和16年(1941)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日本海軍就已在各個鎮守府、警備府轄下編組防備隊,沿著重要的港灣水道設立防備衛所,之後更持續予以增設。昭和20年(1945)年終戰之前,全澎湖在西嶼外垵吃仔尾、馬公井垵凸角、東吉嶼、花嶼、大嶼(七美)等地都建有防備衛所,用以守衛馬公港入口處的澎湖水道、南方的八罩水道,虎井西山也是這類要地之一。[5] 當時日本海軍就是從虎井西山鋪設漫長的電纜,將2套4具九七式水中聽音機的聽音陣列往外布放到海床上,由岸上的兩座防備衛所監聽水中噪音、防範美軍潛艦入侵。而在北方對岸的西嶼外垵吃仔尾海崖上,日本海軍則建有另一座甲種防備衛所,不但也在海床上布放了2套4具聽音陣列,還多了1套二式磁氣探知機(藉由潛艦金屬外殼造成的海水磁場擾動來尋獲潛艦)、1具九二式機雷管制機(用來布放機械水雷),與其共同包夾澎湖水道。[5] 「虎井西山北端防備衛所」曾經被謠傳為日軍山本五十六大將南進指揮所等之相關言論,但後來經過考證,已經證實是錯誤傳言。事實上,虎井嶼西山的日軍碉堡,當然不是山本五十六偷襲珍珠港的祕密基地,也非南方軍第二艦隊航向馬來亞與呂宋島的南進指揮所,更不是普通的「海防崗哨」或「觀測所」。在紀振輝(2005)之前,許毓良(2002)、翁安雄(2003)、蔡文騰(2004)等學者都已指出虎井設有防備衛所。民國104年(2015),學者黃智偉更總結各類研究,確認這就是日本海軍重要的「防備衛所」,肩負著監視海域活動、警戒敵方機艦出沒,防堵美軍潛艦侵入的大任。[2][5] 參考文獻: [1] 許玉河。澎湖知識服務平台。虎井嶼。檢自https://penghu.info/a/00117 [2] 交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虎井軍事觀測所。檢自https://www.penghu-nsa.gov.tw/TravelInformationSceneryDetailC001200.aspx?Cond=32f76e35-d360-451b-b325-fca62b65ed8c&SearchAdvanced=False&Language=1028 [3] 許雪姬。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2005-07。 [4] 林文鎮。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十六輯:馬公虎井里、桶盤里。2007-09。 [5] 廖英雁。想拚觀光,能幫歷史「加料」嗎?澎湖南進指揮所奇談的啟示(上)(下)。檢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98/5626677 [6] 許玉河。虎井西山北端防備衛所照片。
澎湖公賣局北側防空壕
建造年代:1941年,日治昭和16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馬公段1949之3地號(位於民族路、介壽路和民族路交會三角地帶,於於菸酒公司北側) 「澎湖公賣局北側防空壕」建於昭和16(1941)年,為第二次大戰末期,日軍大規模興建的防空避難所建築之一,地點位於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澎湖出張所旁,提供出張所人員避難用,外貌樸實,以黑色的玄武岩疊砌而成,並於兩側出入口設置矮牆,功能為抵擋兩側的砲彈攻擊,內部空間規模約可容納15到20人。主體結構為一長4.8公尺、直徑1.5公尺的圓型水泥涵管,於涵管上方及左右側各砌有約60公分厚的石塊護牆,主體上方再覆蓋土堆種植草木,出入口前後兩側各砌有石堆擋牆來阻擋砲碎片的傷害。幸賴防空壕的普遍構建,澎湖各地居民才得以躲避來自空中的轟炸攻擊,避免更加嚴重的傷亡。澎湖縣政府於民國92年(2003)12月11日公告為澎湖縣歷史建築。[1][2] 清光緒21年、明治28年(1895)3月,日軍攻佔澎湖後,於明治34年(1901)7月2日公布澎湖島為要塞地,並成立海軍「澎湖要港部」和陸軍「澎湖要塞司令部」,由日本佔領澎湖後所成立的軍事措施,可見日本重視澎湖在台灣海峽的地位,進而擴展東亞的海軍勢力範圍。昭和12年(1937)7月7日爆發中日戰爭,8月15日,日軍台灣司令部宣布台灣進入戰時體制,9月15日澎湖成立「澎湖廳統後聯盟」(侵華後援會)。昭和14年(1939)6月日軍進攻廣東汕頭,以澎湖為作戰前進基地,集結艦隊於馬公内灣並施行電訊交通等管制。昭和15年(1940)7月1日澎湖舉行第一次防空演習。昭和16年(1941)2月令馬公街奉公員築造防空壕(洞),並於澎湖島具有防衛地勢的海濱山坡地同時構築防空壕和機槍堡,藉以監視各海岸往來飛機和船艦,並防止來自海上的攻擊,4月合併空防民防單位,成立「街庄警防團」。[2] 台灣的地理位置因鄰近中國大陸與南洋一帶,故在二戰期間的日治時代,成為日軍連接戰線的樞紐,透過台灣進行轟炸、支援與與補給。昭和16年(1941)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爆發太平洋戰爭。美軍為了反擊日軍的偷襲,始軍援中國,為了打擊與威脅日軍,決定對有優越戰略位置的台灣攻擊。昭和18年(1943)年11月25日,美國第14航空隊派出飛機,從中國江西省的遂川機場起飛,前往台灣轟炸新竹飛行場,這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首次有規模性的對台進行空襲行動。昭和19年(1944)年8月14日,美軍第14航空隊第308轟炸大隊於傍晚派遣8架B-24從中國柳州起飛,各自前往中國東南沿海與台灣海峽搜索日本船隻,其中2架飛機由於未能發現任何海上目標,於夜間飛往高雄投下機上的500磅炸彈。另一架同樣未發現海上目標的B-24,則飛往另一預備目標的馬公投下炸彈,這是首次有紀錄的美軍對澎湖發動空襲行動。 [2][3] 昭和19年(1944)7月26日,美國羅斯福總統訪問珍珠港,會見尼米茲(ChesterW.Nimitz)與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軍,議決於10月20日先進攻奪取菲律賓南部的雷伊泰島,為了阻絕日軍從台灣派兵增援,10月12日美方對台發動了台灣大空襲(日本稱為台灣沖航空戰),準備攻擊日軍在台灣的飛行場與飛機,並摧毀主要港口及船舶。在這場長達10個月(1944年10月至1945年8月)的空襲轟炸中,與台灣同樣被割讓給日本的澎湖群島一樣無法倖免。[2] 昭和19年(1944)年10月12日,澎湖清晨3時34分突接空襲警報,急忙開始疏散馬公街居民至鄉村,美軍第38.3特遣支隊列克星頓號上的第19艦載機大隊派遣飛機F6F、SB2C與TBM 襲來,飛抵澎湖後以機槍掃射馬公港内的船艦及澎湖飛行場上的日機,轟炸台灣與澎湖之間海域所發現的船隻,以空射魚雷攻擊港内的運輸艦,此為澎湖大空襲的嚆矢,至下午17時55分警報解除之間,前後共有四回飛機襲擊馬公;10月13日清晨5時55分再接空襲警報,至下午17時55分解除之間,美軍戰機分數次來襲,對測天島海軍基地、卸煤碼頭及倉庫投下集束燒夷彈,並以機槍掃射廳下各地,攻擊海岸邊的陸上設施、馬公街東町、西町及其餘機會目標,造成嚴重的傷亡,民房炸毀毀無數,澎湖海域魚類亦被波及炸死,馬公街住民莫不驚慌失色,紛紛避難於鄰近鄉村。此後每隔幾日,便有美軍飛機來襲,澎湖遍地戰火四起。[2] 昭和20年(1945)年3月14日,日軍在馬公的海軍基地是美軍第5航空隊3個中隊在當天的首要攻擊目標,總計當日共有43架B-24分四次來對馬公空襲。在中午前後,以1000磅炸彈轟炸馬公市街,遍及發電所、無線電站、油槽、澎湖廳舍、南日本造船所、港口倉庫、衛戌病院、青年錬成所、教育會館(即松島紀念館)和馬公街衙場等重要建物均被炸毀。以馬公街東半部受害最為慘烈,松島公園内的防空洞(今石油公司加油站對面,舊建國市場附近)也因此次的空襲而崩塌,當時於洞内避難者約50餘人皆被壓死,此次轟炸,馬公街上幾成廢墟。[2] 昭和20年(1945)年3月17日澎湖廳長大田政作宣佈澎湖已陷入戰場化的狀態,除了馬公街遭受攻擊以外,4月4日美軍派出B-25轟炸馬公及東吉嶼瞭望哨站(特設見張所),一架B-25在馬公上空被地面砲火擊中,右翼斷裂,當場墜入港中;4月28日美軍軍機夜襲菜園;5月31日美軍軍機飛至澎湖海域搜索日本船隻,並於馬公上空散發心戰傳單;6月10日攻擊嵵裡及風櫃日軍陣地;6月13日美軍軍機7架攻擊馬公,馬公高女校舍及分教室全壞,北町富貴亭附近及孤拔墓塚等數處被毀;6月15日攻擊西溪、港底一帶;6月23日小池角下寮被炸;7月5日夜間西嶼東鼻頭被集束燒夷彈攻擊;7月9日夜間澎湖廳舍附近遭投燒夷彈;8月7日美軍軍機以機槍向西嶼外垵掃射;一直持續到昭和20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在中午透過錄音廣播向全國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無條件投降才告終,8月26日起原疏散至鄉村的馬公街居民,開始返回馬公重建家園。[2][4] 參考文獻: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澎湖公賣局北側防空壕。檢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031211000002 [2]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3] 張維斌。空襲福爾摩沙。2015-08。 [4] 顏其碩。陋巷雜草。1969。 [5]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澎湖公賣局北側防空壕照片。2020-09。 [6]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澎湖公賣局北側防空壕現況。2024-11。
媽宮古城大西門(中興門)
建造年代:1886年,清光緒12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復興里(篤行十村旁、中正堂對面) 於民國51年(1962)改建的西門,亦稱「大西門」,改建後更名為「中興門」,是六座城門中唯一未蓋敵樓之城門。清朝時期大西門為駐軍進出金龜頭礮臺、大校場、市區間之孔道,日治時期因是軍事管制區,而保存至今;於民國51年(1962)改建更名為「中興門」,位於今澎湖防衛司令部中正堂對面。[1][2][4] 清光緒11年(1885)二月法軍攻佔媽宮,中法戰爭不經攻擊即失敗求和,六月議和成立法軍撤退。光緒12年(1886)11月澎湖水師總兵吳宏洛到任後,以「國疆不得不防」為由,自12月起即領軍民築建「媽宮城」,亦稱「澎湖城」又稱「光緒城」,於光緒15年(1889)10月完工歷時近二年。媽宮城周圍長789丈2尺5寸、570垛女牆、垛高3尺、牆高1丈8尺,入地城基深3尺5寸、厚2丈4尺。東南臨海,西接金龜頭礮臺,北面護城壕一道,並分建東、南、西、北、小南、小西六處城門。[1][2] 參考文獻: [1] 鄭紹裘。懷古述舊話澎湖。2007-12。 [2]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媽宮舊城再造歷史現場。媽宮古城大西門。2020。 [3] 許菊美、洪瑞全、呂信樺。走過從前:澎湖懷舊照片專輯。1995-05。 [4] 林會承。<馬公市街空間組織之變遷>《媽宮「街內」今昔學術研討會專輯》。1995。 [5]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大西門現況。2024-11。
嵵裡沙灘
建造年代:1966年,民國55年(嵵裡海水浴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嵵裡里嵵裡沙灘 「嵵裡」地名據耆老口述,由來因聚落北邊有一座山,形似官員所戴的紗帽,因而取名紗帽山,而聚落正位於紗帽所延伸出來似「匙」的冠耳(帽沿)山形又似匙(即紗帽嵵),所以又稱為「匙(嵵)山」。聚落在山內,即名「嵵內」或「嵵裡」。由此可知本地名稱之由來,與自然環境之地形外貌有密切關係。[6] 光緒9年(1883)爆發清法戰爭,清國自安南釀成事端時,就依照沈葆楨當年的奏議,宣佈臺灣建省,舉派福建巡撫劉銘傳任防務總辦,抵禦法軍對臺灣的攻擊。劉銘傳於光緒10年(1884)5月29日到達臺灣,在全島設置團練制度,大舉招募壯丁。澎湖在此戰爭之際,於媽宮港口北角建設了穹窖砲臺和露天砲臺各一座穹窖在金龜頭、風櫃尾、文澳、大城北、虎井嶼等地構築砲臺座並且以鎖鏈防堵港口。[3] 法軍依照預定計劃攻擊福州,以牽制臺灣、澎湖列島的連絡,光緒10年(1884)法國東洋艦隊司令長官孤拔中將率領戰艦十五隻攻擊基隆及淡水,後水師提督Lesbeer,率領軍艦九隻攻擊基隆並予占領,以此為根據地將島的北岸富貴角到南岬(鵝鑾鼻)西北沿岸長約三三九英里寬五海里的海面包圍。此時,法國國內卻盛行非戰論,法軍因而失去機宜,而且基隆、淡水兩港風強浪高,氣候不良,病兵漸漸增多,法軍佔領基隆期間長期飽受清軍的威脅,於是改變戰術,棄基隆轉戰澎湖。[3] 孤拔於光緒11年(1885)3月29日展開侵澎行動,由今嵵裡南岸登陸,並佔領了今嵵裡西南方高地(紗帽山及大山)。三日後(31日),法軍攻陷媽宮。登陸澎湖期間遇上惡疫猖獗,病死者繼續增加,孤拔原計畫將澎湖建設成法國的遠東軍港,但此時清法雙方已開始和談,並於6月9日簽訂清法新約(清法和議),約定越南為法國所有,法軍則退出臺灣及澎湖,才宣布停戰。 嵵裡沙灘的嵵裡海水浴場在民國55年(1966)動工興建,開幕後因當時澎湖的觀光客並不多、縣民也尚未養成戶外活動的習慣,因此嵵裡海水浴場開幕之後屢有虧損。民國57年(1968)決定興建一棟「馬公鎮青年育樂中心」,以充實海水浴場的設備。民國59年(1970)後經過多次修建、出租給民間業者經營,其中也多次因故停止營業,直至民國93年(2004)市公所才又爭取到離島建設基金補助,同時辦理嵵裡段594-22地號等5筆縣有土地的撥用手續,於同年12月30日重建一棟2層的青年育樂中心,一樓有販賣部、沖水設備、公廁、倉庫等設施,二樓為觀景台,後方為停車場,建築面積為869.51平方公尺,於民國96年(2007)完工啟用。[1] 參考文獻: [1] 林文鎮。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十四輯:嵵裡里井垵里。2007-09 [2] 澎湖縣政府旅遊處澎湖Travel網站。嵵裡沙灘。檢自https://penghutravel.com/TravelInformationSceneryDetailC000000.aspx?Cond=9b7210d6-9caa-444c-9fc6-a8a23da3e4b2&RegionalType=9f37e669-ba2a-4483-baa6-8a9565e91ef3&District=%E8%A5%BF%E5%B6%BC%E9%84%89&SortType=1&SearchAdvanced=True&Language=1028 [3] 井原伊三太郎、鄭紹裘。澎湖島大觀中文版。1932-11。 [4] 馬公金龜頭礮臺文化園區戰火煙漫話澎湖。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5]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嵵裡海水浴場。檢自https://penghu.info/OB878B8D3AD5BB0B881E [6] 許雪姬。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2005-07。 [7] 許菊美、洪瑞全、呂信樺。走過從前:澎湖懷舊照片專輯。1995-05。 [8]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嵵裡沙灘現況。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