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公賣局北側防空壕
語音導覽
建造年代:1941年,日治昭和16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馬公段1949之3地號(位於民族路、介壽路和民族路交會三角地帶,於於菸酒公司北側)
「澎湖公賣局北側防空壕」建於昭和16(1941)年,為第二次大戰末期,日軍大規模興建的防空避難所建築之一,地點位於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澎湖出張所旁,提供出張所人員避難用,外貌樸實,以黑色的玄武岩疊砌而成,並於兩側出入口設置矮牆,功能為抵擋兩側的砲彈攻擊,內部空間規模約可容納15到20人。主體結構為一長4.8公尺、直徑1.5公尺的圓型水泥涵管,於涵管上方及左右側各砌有約60公分厚的石塊護牆,主體上方再覆蓋土堆種植草木,出入口前後兩側各砌有石堆擋牆來阻擋砲碎片的傷害。幸賴防空壕的普遍構建,澎湖各地居民才得以躲避來自空中的轟炸攻擊,避免更加嚴重的傷亡。澎湖縣政府於民國92年(2003)12月11日公告為澎湖縣歷史建築。[1][2]
清光緒21年、明治28年(1895)3月,日軍攻佔澎湖後,於明治34年(1901)7月2日公布澎湖島為要塞地,並成立海軍「澎湖要港部」和陸軍「澎湖要塞司令部」,由日本佔領澎湖後所成立的軍事措施,可見日本重視澎湖在台灣海峽的地位,進而擴展東亞的海軍勢力範圍。昭和12年(1937)7月7日爆發中日戰爭,8月15日,日軍台灣司令部宣布台灣進入戰時體制,9月15日澎湖成立「澎湖廳統後聯盟」(侵華後援會)。昭和14年(1939)6月日軍進攻廣東汕頭,以澎湖為作戰前進基地,集結艦隊於馬公内灣並施行電訊交通等管制。昭和15年(1940)7月1日澎湖舉行第一次防空演習。昭和16年(1941)2月令馬公街奉公員築造防空壕(洞),並於澎湖島具有防衛地勢的海濱山坡地同時構築防空壕和機槍堡,藉以監視各海岸往來飛機和船艦,並防止來自海上的攻擊,4月合併空防民防單位,成立「街庄警防團」。[2]
台灣的地理位置因鄰近中國大陸與南洋一帶,故在二戰期間的日治時代,成為日軍連接戰線的樞紐,透過台灣進行轟炸、支援與與補給。昭和16年(1941)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爆發太平洋戰爭。美軍為了反擊日軍的偷襲,始軍援中國,為了打擊與威脅日軍,決定對有優越戰略位置的台灣攻擊。昭和18年(1943)年11月25日,美國第14航空隊派出飛機,從中國江西省的遂川機場起飛,前往台灣轟炸新竹飛行場,這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首次有規模性的對台進行空襲行動。昭和19年(1944)年8月14日,美軍第14航空隊第308轟炸大隊於傍晚派遣8架B-24從中國柳州起飛,各自前往中國東南沿海與台灣海峽搜索日本船隻,其中2架飛機由於未能發現任何海上目標,於夜間飛往高雄投下機上的500磅炸彈。另一架同樣未發現海上目標的B-24,則飛往另一預備目標的馬公投下炸彈,這是首次有紀錄的美軍對澎湖發動空襲行動。 [2][3]
昭和19年(1944)7月26日,美國羅斯福總統訪問珍珠港,會見尼米茲(ChesterW.Nimitz)與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軍,議決於10月20日先進攻奪取菲律賓南部的雷伊泰島,為了阻絕日軍從台灣派兵增援,10月12日美方對台發動了台灣大空襲(日本稱為台灣沖航空戰),準備攻擊日軍在台灣的飛行場與飛機,並摧毀主要港口及船舶。在這場長達10個月(1944年10月至1945年8月)的空襲轟炸中,與台灣同樣被割讓給日本的澎湖群島一樣無法倖免。[2]
昭和19年(1944)年10月12日,澎湖清晨3時34分突接空襲警報,急忙開始疏散馬公街居民至鄉村,美軍第38.3特遣支隊列克星頓號上的第19艦載機大隊派遣飛機F6F、SB2C與TBM 襲來,飛抵澎湖後以機槍掃射馬公港内的船艦及澎湖飛行場上的日機,轟炸台灣與澎湖之間海域所發現的船隻,以空射魚雷攻擊港内的運輸艦,此為澎湖大空襲的嚆矢,至下午17時55分警報解除之間,前後共有四回飛機襲擊馬公;10月13日清晨5時55分再接空襲警報,至下午17時55分解除之間,美軍戰機分數次來襲,對測天島海軍基地、卸煤碼頭及倉庫投下集束燒夷彈,並以機槍掃射廳下各地,攻擊海岸邊的陸上設施、馬公街東町、西町及其餘機會目標,造成嚴重的傷亡,民房炸毀毀無數,澎湖海域魚類亦被波及炸死,馬公街住民莫不驚慌失色,紛紛避難於鄰近鄉村。此後每隔幾日,便有美軍飛機來襲,澎湖遍地戰火四起。[2]
昭和20年(1945)年3月14日,日軍在馬公的海軍基地是美軍第5航空隊3個中隊在當天的首要攻擊目標,總計當日共有43架B-24分四次來對馬公空襲。在中午前後,以1000磅炸彈轟炸馬公市街,遍及發電所、無線電站、油槽、澎湖廳舍、南日本造船所、港口倉庫、衛戌病院、青年錬成所、教育會館(即松島紀念館)和馬公街衙場等重要建物均被炸毀。以馬公街東半部受害最為慘烈,松島公園内的防空洞(今石油公司加油站對面,舊建國市場附近)也因此次的空襲而崩塌,當時於洞内避難者約50餘人皆被壓死,此次轟炸,馬公街上幾成廢墟。[2]
昭和20年(1945)年3月17日澎湖廳長大田政作宣佈澎湖已陷入戰場化的狀態,除了馬公街遭受攻擊以外,4月4日美軍派出B-25轟炸馬公及東吉嶼瞭望哨站(特設見張所),一架B-25在馬公上空被地面砲火擊中,右翼斷裂,當場墜入港中;4月28日美軍軍機夜襲菜園;5月31日美軍軍機飛至澎湖海域搜索日本船隻,並於馬公上空散發心戰傳單;6月10日攻擊嵵裡及風櫃日軍陣地;6月13日美軍軍機7架攻擊馬公,馬公高女校舍及分教室全壞,北町富貴亭附近及孤拔墓塚等數處被毀;6月15日攻擊西溪、港底一帶;6月23日小池角下寮被炸;7月5日夜間西嶼東鼻頭被集束燒夷彈攻擊;7月9日夜間澎湖廳舍附近遭投燒夷彈;8月7日美軍軍機以機槍向西嶼外垵掃射;一直持續到昭和20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在中午透過錄音廣播向全國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無條件投降才告終,8月26日起原疏散至鄉村的馬公街居民,開始返回馬公重建家園。[2][4]
參考文獻: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澎湖公賣局北側防空壕。檢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031211000002
[2]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3] 張維斌。空襲福爾摩沙。2015-08。
[4] 顏其碩。陋巷雜草。1969。
[5]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澎湖公賣局北側防空壕照片。2020-09。
[6]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澎湖公賣局北側防空壕現況。2024-11。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馬公段1949之3地號(位於民族路、介壽路和民族路交會三角地帶,於於菸酒公司北側)
「澎湖公賣局北側防空壕」建於昭和16(1941)年,為第二次大戰末期,日軍大規模興建的防空避難所建築之一,地點位於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澎湖出張所旁,提供出張所人員避難用,外貌樸實,以黑色的玄武岩疊砌而成,並於兩側出入口設置矮牆,功能為抵擋兩側的砲彈攻擊,內部空間規模約可容納15到20人。主體結構為一長4.8公尺、直徑1.5公尺的圓型水泥涵管,於涵管上方及左右側各砌有約60公分厚的石塊護牆,主體上方再覆蓋土堆種植草木,出入口前後兩側各砌有石堆擋牆來阻擋砲碎片的傷害。幸賴防空壕的普遍構建,澎湖各地居民才得以躲避來自空中的轟炸攻擊,避免更加嚴重的傷亡。澎湖縣政府於民國92年(2003)12月11日公告為澎湖縣歷史建築。[1][2]
清光緒21年、明治28年(1895)3月,日軍攻佔澎湖後,於明治34年(1901)7月2日公布澎湖島為要塞地,並成立海軍「澎湖要港部」和陸軍「澎湖要塞司令部」,由日本佔領澎湖後所成立的軍事措施,可見日本重視澎湖在台灣海峽的地位,進而擴展東亞的海軍勢力範圍。昭和12年(1937)7月7日爆發中日戰爭,8月15日,日軍台灣司令部宣布台灣進入戰時體制,9月15日澎湖成立「澎湖廳統後聯盟」(侵華後援會)。昭和14年(1939)6月日軍進攻廣東汕頭,以澎湖為作戰前進基地,集結艦隊於馬公内灣並施行電訊交通等管制。昭和15年(1940)7月1日澎湖舉行第一次防空演習。昭和16年(1941)2月令馬公街奉公員築造防空壕(洞),並於澎湖島具有防衛地勢的海濱山坡地同時構築防空壕和機槍堡,藉以監視各海岸往來飛機和船艦,並防止來自海上的攻擊,4月合併空防民防單位,成立「街庄警防團」。[2]
台灣的地理位置因鄰近中國大陸與南洋一帶,故在二戰期間的日治時代,成為日軍連接戰線的樞紐,透過台灣進行轟炸、支援與與補給。昭和16年(1941)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爆發太平洋戰爭。美軍為了反擊日軍的偷襲,始軍援中國,為了打擊與威脅日軍,決定對有優越戰略位置的台灣攻擊。昭和18年(1943)年11月25日,美國第14航空隊派出飛機,從中國江西省的遂川機場起飛,前往台灣轟炸新竹飛行場,這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首次有規模性的對台進行空襲行動。昭和19年(1944)年8月14日,美軍第14航空隊第308轟炸大隊於傍晚派遣8架B-24從中國柳州起飛,各自前往中國東南沿海與台灣海峽搜索日本船隻,其中2架飛機由於未能發現任何海上目標,於夜間飛往高雄投下機上的500磅炸彈。另一架同樣未發現海上目標的B-24,則飛往另一預備目標的馬公投下炸彈,這是首次有紀錄的美軍對澎湖發動空襲行動。 [2][3]
昭和19年(1944)7月26日,美國羅斯福總統訪問珍珠港,會見尼米茲(ChesterW.Nimitz)與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將軍,議決於10月20日先進攻奪取菲律賓南部的雷伊泰島,為了阻絕日軍從台灣派兵增援,10月12日美方對台發動了台灣大空襲(日本稱為台灣沖航空戰),準備攻擊日軍在台灣的飛行場與飛機,並摧毀主要港口及船舶。在這場長達10個月(1944年10月至1945年8月)的空襲轟炸中,與台灣同樣被割讓給日本的澎湖群島一樣無法倖免。[2]
昭和19年(1944)年10月12日,澎湖清晨3時34分突接空襲警報,急忙開始疏散馬公街居民至鄉村,美軍第38.3特遣支隊列克星頓號上的第19艦載機大隊派遣飛機F6F、SB2C與TBM 襲來,飛抵澎湖後以機槍掃射馬公港内的船艦及澎湖飛行場上的日機,轟炸台灣與澎湖之間海域所發現的船隻,以空射魚雷攻擊港内的運輸艦,此為澎湖大空襲的嚆矢,至下午17時55分警報解除之間,前後共有四回飛機襲擊馬公;10月13日清晨5時55分再接空襲警報,至下午17時55分解除之間,美軍戰機分數次來襲,對測天島海軍基地、卸煤碼頭及倉庫投下集束燒夷彈,並以機槍掃射廳下各地,攻擊海岸邊的陸上設施、馬公街東町、西町及其餘機會目標,造成嚴重的傷亡,民房炸毀毀無數,澎湖海域魚類亦被波及炸死,馬公街住民莫不驚慌失色,紛紛避難於鄰近鄉村。此後每隔幾日,便有美軍飛機來襲,澎湖遍地戰火四起。[2]
昭和20年(1945)年3月14日,日軍在馬公的海軍基地是美軍第5航空隊3個中隊在當天的首要攻擊目標,總計當日共有43架B-24分四次來對馬公空襲。在中午前後,以1000磅炸彈轟炸馬公市街,遍及發電所、無線電站、油槽、澎湖廳舍、南日本造船所、港口倉庫、衛戌病院、青年錬成所、教育會館(即松島紀念館)和馬公街衙場等重要建物均被炸毀。以馬公街東半部受害最為慘烈,松島公園内的防空洞(今石油公司加油站對面,舊建國市場附近)也因此次的空襲而崩塌,當時於洞内避難者約50餘人皆被壓死,此次轟炸,馬公街上幾成廢墟。[2]
昭和20年(1945)年3月17日澎湖廳長大田政作宣佈澎湖已陷入戰場化的狀態,除了馬公街遭受攻擊以外,4月4日美軍派出B-25轟炸馬公及東吉嶼瞭望哨站(特設見張所),一架B-25在馬公上空被地面砲火擊中,右翼斷裂,當場墜入港中;4月28日美軍軍機夜襲菜園;5月31日美軍軍機飛至澎湖海域搜索日本船隻,並於馬公上空散發心戰傳單;6月10日攻擊嵵裡及風櫃日軍陣地;6月13日美軍軍機7架攻擊馬公,馬公高女校舍及分教室全壞,北町富貴亭附近及孤拔墓塚等數處被毀;6月15日攻擊西溪、港底一帶;6月23日小池角下寮被炸;7月5日夜間西嶼東鼻頭被集束燒夷彈攻擊;7月9日夜間澎湖廳舍附近遭投燒夷彈;8月7日美軍軍機以機槍向西嶼外垵掃射;一直持續到昭和20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在中午透過錄音廣播向全國發表《終戰詔書》,宣布日本政府決定無條件投降才告終,8月26日起原疏散至鄉村的馬公街居民,開始返回馬公重建家園。[2][4]
參考文獻: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澎湖公賣局北側防空壕。檢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031211000002
[2]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3] 張維斌。空襲福爾摩沙。2015-08。
[4] 顏其碩。陋巷雜草。1969。
[5]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澎湖公賣局北側防空壕照片。2020-09。
[6]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澎湖公賣局北側防空壕現況。2024-11。
延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