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賓館
語音導覽
建造年代:1943年,日治昭和18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介壽路15號
「第一賓館」日治時期稱之「貴賓館」,前為「松島紀念館附設貴賓館」,二次世界大戰後「貴賓館」由國民政府接收,改稱「第一賓館」,實際上是蔣中正總統專屬行館。[1]
明治41年(1908)4月30日,日本軍艦松島號載運日本海軍軍官學校學生遠航實習,在澎湖馬公港風櫃附近海域,發生爆炸,造成船上逾二百人的死亡和失蹤。由於松島艦曾參與乙未澎湖之役,明治44年(1911)10月9日,乃將松島艦上的29珊砲管和2個螺旋漿於媽宮城東角砲臺西側(今仁愛路東側路口處)設立松島紀念碑。大正元年(1912)增建「松島紀念館並附設貴賓館」,主要作為招待日本皇族及軍政高級官員之招待所。[1]
昭和12年(1937)度起,澎湖廳規畫連續三年預算拆除馬公城東側和北側城牆,利用城牆石料於松島紀念館東側海域興築馬公漁港。在漁港竣工後,松島紀念館連接漁港陸上設施部份,會造成喧嘩吵鬧,怕會對皇族居住所不敬,因此澎湖廳於昭和15年(1940),在觀音亭北側高地,眺望極佳之地興建「貴賓館」。[1]
貴賓館於昭和15年(1940)由澎湖廳建築技手末安猛設計,雇員黃得永擔任工事監督,並由宏志土木承包組合許令咸負責興建。貴賓館興建期間適逢中日戰爭,建築材料的採購和運輸困難重重,至昭和17年(1942)10月26日始由大田政作廳長主持上棟祭,昭和18年(1943)2月竣工落成。貴賓館落成啟用時,適逢太平洋戰爭(大東亞戰爭)爆發,日本皇族和軍政高級官員皆未曾下榻貴賓館。[1]
昭和20年 (1945)8月15日,昭和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臺灣和澎湖結束日本的統治。民國38年(1949)5月17日,蔣中正總統首度抵澎,下榻貴賓館並與隨行官員策劃江南作戰與軍隊轉進計畫,貴賓館亦成為蔣中正總統的臨時指揮所,待副總統陳誠在臺北安排妥當後始轉赴臺北,貴賓館自此亦成為「蔣公行館」,爾後改名為「第一賓館」。[1]
民國45年(1956),為配合將第一賓館改為總統專屬行館,將第一賓館内的部份日式空間設施拆除,改修建為西式起居空間,並增建書房、餐廳等,同時於第一賓館南側構建一座地下戰時指揮所。民國47年(1958),金門八二三砲戰時,蔣中正總統亦前來第一賓館成立戰時指揮所,執行「閃電」、「鴻運」、「轟雷」計畫。俟金門砲戰結束後,蔣中正總統每至澎湖巡視防務時,亦以第一賓館做為行館,據縣府前農林課負責本縣造林業務的陳橋木技士回憶,民國50年(1961)蔣中正總統至澎湖巡視看到本縣造林成效頗佳,特於第一賓館内親自召見並當面嘉許本縣造林成果。嗣後,蔣經國總統抵澎巡視時,亦曾多次下榻第一賓館。[1]
民國81年(1992),澎湖防衛司令部宋川強中將,有感於第一賓館已完成歷史階段性的任務,遂有限度的開放供縣民參觀。民國89年(2000)9月6日,賴峰偉縣長與澎防部司令官協調後,軍方同意將第一賓館管理事務交還縣政府。同時間縣政府將第一賓館四周庭園景觀重新整修,與觀音亭畔互映,同為西瀛勝境。[1]
參考文獻:
[1]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2] 許菊美、洪瑞全、呂信樺。走過從前:澎湖懷舊照片專輯。1995-05。
[3] 井原伊三太郎、鄭紹裘。澎湖島大觀中文版。1932-11。
[4]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第一賓館照片。2020-09。
[5]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第一賓館現況。2024-11。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介壽路15號
「第一賓館」日治時期稱之「貴賓館」,前為「松島紀念館附設貴賓館」,二次世界大戰後「貴賓館」由國民政府接收,改稱「第一賓館」,實際上是蔣中正總統專屬行館。[1]
明治41年(1908)4月30日,日本軍艦松島號載運日本海軍軍官學校學生遠航實習,在澎湖馬公港風櫃附近海域,發生爆炸,造成船上逾二百人的死亡和失蹤。由於松島艦曾參與乙未澎湖之役,明治44年(1911)10月9日,乃將松島艦上的29珊砲管和2個螺旋漿於媽宮城東角砲臺西側(今仁愛路東側路口處)設立松島紀念碑。大正元年(1912)增建「松島紀念館並附設貴賓館」,主要作為招待日本皇族及軍政高級官員之招待所。[1]
昭和12年(1937)度起,澎湖廳規畫連續三年預算拆除馬公城東側和北側城牆,利用城牆石料於松島紀念館東側海域興築馬公漁港。在漁港竣工後,松島紀念館連接漁港陸上設施部份,會造成喧嘩吵鬧,怕會對皇族居住所不敬,因此澎湖廳於昭和15年(1940),在觀音亭北側高地,眺望極佳之地興建「貴賓館」。[1]
貴賓館於昭和15年(1940)由澎湖廳建築技手末安猛設計,雇員黃得永擔任工事監督,並由宏志土木承包組合許令咸負責興建。貴賓館興建期間適逢中日戰爭,建築材料的採購和運輸困難重重,至昭和17年(1942)10月26日始由大田政作廳長主持上棟祭,昭和18年(1943)2月竣工落成。貴賓館落成啟用時,適逢太平洋戰爭(大東亞戰爭)爆發,日本皇族和軍政高級官員皆未曾下榻貴賓館。[1]
昭和20年 (1945)8月15日,昭和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臺灣和澎湖結束日本的統治。民國38年(1949)5月17日,蔣中正總統首度抵澎,下榻貴賓館並與隨行官員策劃江南作戰與軍隊轉進計畫,貴賓館亦成為蔣中正總統的臨時指揮所,待副總統陳誠在臺北安排妥當後始轉赴臺北,貴賓館自此亦成為「蔣公行館」,爾後改名為「第一賓館」。[1]
民國45年(1956),為配合將第一賓館改為總統專屬行館,將第一賓館内的部份日式空間設施拆除,改修建為西式起居空間,並增建書房、餐廳等,同時於第一賓館南側構建一座地下戰時指揮所。民國47年(1958),金門八二三砲戰時,蔣中正總統亦前來第一賓館成立戰時指揮所,執行「閃電」、「鴻運」、「轟雷」計畫。俟金門砲戰結束後,蔣中正總統每至澎湖巡視防務時,亦以第一賓館做為行館,據縣府前農林課負責本縣造林業務的陳橋木技士回憶,民國50年(1961)蔣中正總統至澎湖巡視看到本縣造林成效頗佳,特於第一賓館内親自召見並當面嘉許本縣造林成果。嗣後,蔣經國總統抵澎巡視時,亦曾多次下榻第一賓館。[1]
民國81年(1992),澎湖防衛司令部宋川強中將,有感於第一賓館已完成歷史階段性的任務,遂有限度的開放供縣民參觀。民國89年(2000)9月6日,賴峰偉縣長與澎防部司令官協調後,軍方同意將第一賓館管理事務交還縣政府。同時間縣政府將第一賓館四周庭園景觀重新整修,與觀音亭畔互映,同為西瀛勝境。[1]
參考文獻:
[1]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2] 許菊美、洪瑞全、呂信樺。走過從前:澎湖懷舊照片專輯。1995-05。
[3] 井原伊三太郎、鄭紹裘。澎湖島大觀中文版。1932-11。
[4]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第一賓館照片。2020-09。
[5]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第一賓館現況。2024-11。
延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