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井西山北端防備衛所
語音導覽
建造年代: 1940年,日治昭和15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虎井里澎37鄉道(虎井嶼西邊)
「虎井西山北端防備衛所」外覆玄武岩石塊,外觀上可見北側出入口、中央頂端監視哨以及南側出入口,內部則以混凝土築成一座半地下化狹長形碉堡,碉堡長方形地基的邊長約34公尺,寬約12公尺。另外,於東南方距離約280公尺處,則是「南端的防備衛所」,外圍有石砌防風牆阻擋北風,牆內建有一棟石砌外覆混凝土、四壁開設大窗的多角形建築,內有主控監聽室、機房等隔間,是專用於操作九七式水中聽音機的聽音機所。在聽音機所的北方,則另有作為岸防砲臺人員寢室的大、小兵舍各一棟,於其西方與北方同樣設有石砌防風牆,附近有發電所、冷水槽等支援設施,最後再往北又有另一座以石砌防風牆圍起來的建築。[2][5]
「虎井西山北端防備衛所」的東北方,有一座供應設備運作所需電力的發電所,以防爆土堤環繞,一旁為火藥庫;在其南方的海崖上,有另一座對海的監視哨;南方稍遠處,有一座探照燈收納庫與探照燈臺;南方更遠處,有兩處十五加(口徑150mm的加農砲,岸防用)的掩體與對應的小型彈藥庫,目前岸防砲掩體、彈藥庫、探照燈臺與探照燈庫已荒廢多年,受植物覆蓋。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海軍控制的虎井西山,就是以兩座防備衛所、一座探照燈臺、兩處岸防砲臺與相關支援設施構成防線。[5]
昭和12年(1937),當局徵調虎井當地民力搬運石塊築成簡易碼頭,又徵收土地、遷葬墳墓、強征人力,建築一條聯接東、西山的道路,於昭和14年(1939)完工啟用。到了昭和15年(1940),虎井嶼跟鄰近桶盤嶼的居民再度被徵調到虎井西山做「公工」,內容包括開挖地表、以炸藥炸石,並將石塊敲打成小塊石條……等,環境惡劣危險,工資則少得可憐。日本海軍壓榨居民勞力的成果,就是當地耆老記憶裡的「螞蟻洞」、檔案裡記載的「防備衛所」。[5]
昭和16年(1941)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日本海軍就已在各個鎮守府、警備府轄下編組防備隊,沿著重要的港灣水道設立防備衛所,之後更持續予以增設。昭和20年(1945)年終戰之前,全澎湖在西嶼外垵吃仔尾、馬公井垵凸角、東吉嶼、花嶼、大嶼(七美)等地都建有防備衛所,用以守衛馬公港入口處的澎湖水道、南方的八罩水道,虎井西山也是這類要地之一。[5]
當時日本海軍就是從虎井西山鋪設漫長的電纜,將2套4具九七式水中聽音機的聽音陣列往外布放到海床上,由岸上的兩座防備衛所監聽水中噪音、防範美軍潛艦入侵。而在北方對岸的西嶼外垵吃仔尾海崖上,日本海軍則建有另一座甲種防備衛所,不但也在海床上布放了2套4具聽音陣列,還多了1套二式磁氣探知機(藉由潛艦金屬外殼造成的海水磁場擾動來尋獲潛艦)、1具九二式機雷管制機(用來布放機械水雷),與其共同包夾澎湖水道。[5]
「虎井西山北端防備衛所」曾經被謠傳為日軍山本五十六大將南進指揮所等之相關言論,但後來經過考證,已經證實是錯誤傳言。事實上,虎井嶼西山的日軍碉堡,當然不是山本五十六偷襲珍珠港的祕密基地,也非南方軍第二艦隊航向馬來亞與呂宋島的南進指揮所,更不是普通的「海防崗哨」或「觀測所」。在紀振輝(2005)之前,許毓良(2002)、翁安雄(2003)、蔡文騰(2004)等學者都已指出虎井設有防備衛所。民國104年(2015),學者黃智偉更總結各類研究,確認這就是日本海軍重要的「防備衛所」,肩負著監視海域活動、警戒敵方機艦出沒,防堵美軍潛艦侵入的大任。[2][5]
參考文獻:
[1] 許玉河。澎湖知識服務平台。虎井嶼。檢自https://penghu.info/a/00117
[2] 交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虎井軍事觀測所。檢自https://www.penghu-nsa.gov.tw/TravelInformationSceneryDetailC001200.aspx?Cond=32f76e35-d360-451b-b325-fca62b65ed8c&SearchAdvanced=False&Language=1028
[3] 許雪姬。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2005-07。
[4] 林文鎮。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十六輯:馬公虎井里、桶盤里。2007-09。
[5] 廖英雁。想拚觀光,能幫歷史「加料」嗎?澎湖南進指揮所奇談的啟示(上)(下)。檢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98/5626677
[6] 許玉河。虎井西山北端防備衛所照片。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虎井里澎37鄉道(虎井嶼西邊)
「虎井西山北端防備衛所」外覆玄武岩石塊,外觀上可見北側出入口、中央頂端監視哨以及南側出入口,內部則以混凝土築成一座半地下化狹長形碉堡,碉堡長方形地基的邊長約34公尺,寬約12公尺。另外,於東南方距離約280公尺處,則是「南端的防備衛所」,外圍有石砌防風牆阻擋北風,牆內建有一棟石砌外覆混凝土、四壁開設大窗的多角形建築,內有主控監聽室、機房等隔間,是專用於操作九七式水中聽音機的聽音機所。在聽音機所的北方,則另有作為岸防砲臺人員寢室的大、小兵舍各一棟,於其西方與北方同樣設有石砌防風牆,附近有發電所、冷水槽等支援設施,最後再往北又有另一座以石砌防風牆圍起來的建築。[2][5]
「虎井西山北端防備衛所」的東北方,有一座供應設備運作所需電力的發電所,以防爆土堤環繞,一旁為火藥庫;在其南方的海崖上,有另一座對海的監視哨;南方稍遠處,有一座探照燈收納庫與探照燈臺;南方更遠處,有兩處十五加(口徑150mm的加農砲,岸防用)的掩體與對應的小型彈藥庫,目前岸防砲掩體、彈藥庫、探照燈臺與探照燈庫已荒廢多年,受植物覆蓋。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海軍控制的虎井西山,就是以兩座防備衛所、一座探照燈臺、兩處岸防砲臺與相關支援設施構成防線。[5]
昭和12年(1937),當局徵調虎井當地民力搬運石塊築成簡易碼頭,又徵收土地、遷葬墳墓、強征人力,建築一條聯接東、西山的道路,於昭和14年(1939)完工啟用。到了昭和15年(1940),虎井嶼跟鄰近桶盤嶼的居民再度被徵調到虎井西山做「公工」,內容包括開挖地表、以炸藥炸石,並將石塊敲打成小塊石條……等,環境惡劣危險,工資則少得可憐。日本海軍壓榨居民勞力的成果,就是當地耆老記憶裡的「螞蟻洞」、檔案裡記載的「防備衛所」。[5]
昭和16年(1941)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日本海軍就已在各個鎮守府、警備府轄下編組防備隊,沿著重要的港灣水道設立防備衛所,之後更持續予以增設。昭和20年(1945)年終戰之前,全澎湖在西嶼外垵吃仔尾、馬公井垵凸角、東吉嶼、花嶼、大嶼(七美)等地都建有防備衛所,用以守衛馬公港入口處的澎湖水道、南方的八罩水道,虎井西山也是這類要地之一。[5]
當時日本海軍就是從虎井西山鋪設漫長的電纜,將2套4具九七式水中聽音機的聽音陣列往外布放到海床上,由岸上的兩座防備衛所監聽水中噪音、防範美軍潛艦入侵。而在北方對岸的西嶼外垵吃仔尾海崖上,日本海軍則建有另一座甲種防備衛所,不但也在海床上布放了2套4具聽音陣列,還多了1套二式磁氣探知機(藉由潛艦金屬外殼造成的海水磁場擾動來尋獲潛艦)、1具九二式機雷管制機(用來布放機械水雷),與其共同包夾澎湖水道。[5]
「虎井西山北端防備衛所」曾經被謠傳為日軍山本五十六大將南進指揮所等之相關言論,但後來經過考證,已經證實是錯誤傳言。事實上,虎井嶼西山的日軍碉堡,當然不是山本五十六偷襲珍珠港的祕密基地,也非南方軍第二艦隊航向馬來亞與呂宋島的南進指揮所,更不是普通的「海防崗哨」或「觀測所」。在紀振輝(2005)之前,許毓良(2002)、翁安雄(2003)、蔡文騰(2004)等學者都已指出虎井設有防備衛所。民國104年(2015),學者黃智偉更總結各類研究,確認這就是日本海軍重要的「防備衛所」,肩負著監視海域活動、警戒敵方機艦出沒,防堵美軍潛艦侵入的大任。[2][5]
參考文獻:
[1] 許玉河。澎湖知識服務平台。虎井嶼。檢自https://penghu.info/a/00117
[2] 交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虎井軍事觀測所。檢自https://www.penghu-nsa.gov.tw/TravelInformationSceneryDetailC001200.aspx?Cond=32f76e35-d360-451b-b325-fca62b65ed8c&SearchAdvanced=False&Language=1028
[3] 許雪姬。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2005-07。
[4] 林文鎮。馬公市各里人文鄉土叢書‧第十六輯:馬公虎井里、桶盤里。2007-09。
[5] 廖英雁。想拚觀光,能幫歷史「加料」嗎?澎湖南進指揮所奇談的啟示(上)(下)。檢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0998/5626677
[6] 許玉河。虎井西山北端防備衛所照片。
延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