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AR專區
透過AR科技體驗歷史情境
西嶼西臺(西嶼西砲臺)
建造年代:1887年,清光緒13年 位置: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段278號 康熙22年(1683),施琅率艦攻澎,劉國軒奉命來澎督戰,為強化澎湖守備,劉國軒於澎湖趕建多處砲臺,據施琅擊敗劉國軒後上呈<飛報澎湖大捷疏>中,記載:「據媽宮嶼頭上下添築砲城二座,風櫃尾砲城一座、四角山砲城一座、雞籠山砲城一座、東西嵵內一列砲臺四座、西面內外塹西嶼頭一列砲臺四座、牛心灣山頭頂砲臺一座,凡沿海之處小船可以登岸者,盡行築造短牆,安置腰銃,環繞二十餘里,分遣賊眾死守,星羅綦布,堅如鐵捅。」由上述可知西嶼西臺始創建早於康熙22年(1683)。[1] 清廷領澎後,沿用鄭氏時期構建的砲臺做為防禦設施。光緒9年(1883)年,爆發清法戰爭,澎湖通判李嘉棠西嶼興建兩座砲臺,並於光緒10年(1884)完工,砲臺完工後清廷並未隨即派兵置砲,形同一虛設砲臺。同年正月臺灣道劉璈亦修蛇頭山砲臺和四角嶼砲臺。光緒11年(1885)法軍於3月29日轉戰澎湖,法艦砲轟摧毀蛇頭山砲臺、金龜頭礮臺和四角嶼砲臺,並於3月31日佔領媽宮。清法議和後,法軍於6月24日陸續撤離澎湖。[1] 清法戰後,閩浙總督楊昌濬,台灣巡撫劉銘傳親履澎湖會勘提出「本爵部院查澎湖一島孤危絕險,為閩台門戶,必須禦築堅厚砲台,購置精利大砲,選派勁旅駐紮,方足以守禦」,並建議於媽宮建城。清廷採納其議,將福建海壇總兵與澎湖協鎮對調,並任吳宏洛為澎湖鎮首任總兵。吳宏洛抵澎後,奉命建媽宮城,並新建大城北砲臺、金龜頭礮臺、西嶼東臺和西嶼西臺四座新式阿姆斯壯後膛砲砲臺。西嶼西臺構建竣工後,配備11吋、6吋口徑之阿姆斯壯後膛砲各一門、10吋同型砲2門及銅砲2門。[1] 西嶼西臺完工後的配置大略呈內凹方形,外堡門門額上「西嶼西臺」為劉銘傳所題。砲臺整體配置有內、外堡門和土垣,內土垣與外土垣間有壕溝做為緩衝帶,甬道與兵房呈山形平面配置,砲座4個位於南側內土垣內側,內土垣內並設有砲彈座,最西側的11吋砲座北側建有一間值班衛兵房。砲臺和兵房及甬道主體結構為磚石混合砌築,牆體外側以當時最新的「鐵土」(洋灰)材料做為粉刷層。[1] 光緒21年(1895),清日乙未澎湖之役,日艦畏懼西嶼西臺、西嶼東臺和金龜頭礮臺的強大火砲威力,轉由龍門東側海岸裡正角處登陸,由於西嶼西臺位於澎湖島的最西側,無法火力支援澎湖島東側的拱北砲臺,日軍在攻破拱北砲臺後,即長驅直入佔領媽宮城,西嶼西臺在澎湖島屢次戰役中,皆無法發揮其應有的火砲威力。[1] 日本領台後,於明治29年(1896)2月23日由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向參謀總長彰仁親王提出《基隆及澎湖島防禦整備與砲臺修築相關意見書》,同年7月13日新設澎湖島要塞砲兵大隊,及澎湖島要塞砲臺修建計畫,將西嶼西砲臺火砲配備更改為10吋阿姆斯壯後膛砲2門、同型6吋砲2門(增加1門由拱北砲臺移來),並加配備機關砲6門。並於外垵西側高地增建新砲臺一處,砲臺內配備5吋阿姆斯壯砲4門(5吋砲由東角砲臺1門、蘇澳砲臺2門、打狗砲臺1門移來),機關砲4門。同年6月25日將西嶼西臺改稱西嶼西砲臺,改配備6門28珊榴彈砲、4門9珊加農砲4門機關砲,並派1小隊兵力駐守。西嶼西砲臺任務為防止敵軍由西方登陸及襲擊防禦用。[1] 明治34年(1901)8月20日,澎湖要塞砲臺計畫又做了修正,建成西嶼西堡壘,其任務為以重砲從西嶼燈塔對西嶼東堡壘方向前方一帶的海面射擊,以掩護東堡壘可以伺機向其北方灣內射擊。並改配備6門28珊榴彈砲和6門機關砲,駐守兵力仍推持1小隊。[1] 大正3年(1914)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後日軍對於國際情勢的變化和兵器的革新再重新研擬「要塞整理案」,並於大正8年(1919)5月15日調整澎湖島要塞兵備,其中西嶼西堡壘改稱為「西砲臺」,仍配備6門28珊榴彈砲,但撤除6門機關砲,同時備附28珊砲彈180發。[1]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空軍成為戰場上的主要戰力,馬公要塞防禦計畫面臨再度修正,在昭和16年(1941)完成要塞再整理計畫,其中兩砲臺改配備4門28珊榴彈砲,外垵社西側附屬砲臺改配備4門鋼銅製9珊速射加農砲。[1] 昭和20年(1945)8月7日美軍軍機曾攻擊此區域軍事設施,這也是太平洋戰爭中美軍軍機對澎湖地區做最後一次的空襲,太平洋戰爭中,由於美軍採跳島作戰方式,攻克菲律賓後,即跳過臺灣和澎湖直接攻擊日本沖繩,所以澎湖島要塞砲臺在太平洋戰爭中也皆未與美國軍艦作正面的砲擊,澎湖島要塞各砲臺乃得以未遭砲毀而保存至今。[1] 民國72年(1983)12月28日,西嶼西臺指定為國定古蹟。[1] 現今澎湖縣旅遊處將首次製造於光緒12年(1886)的阿姆斯托朗後膛鋼砲,以實際尺寸仿製阿姆斯壯仿砲展示於西嶼西臺,讓遊客實地體驗歷史重現的情境以及當時澎湖海防軍備實力。   參考文獻: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西嶼西臺。檢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31228000014 [2]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3]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西嶼西臺現況。2023-09。
澎湖天后宮
建造年代:約1604年之前,約明萬曆32年就已存在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正義街1號 澎湖天后宮創建於何時雖然沒有定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明萬曆32年(1604)就已經存在,是全臺年代最久遠之媽祖廟。[1] 天后宮位於澎湖古渡口北側斜坡地處(今中央里正義街19號),面臨澎湖內海,且海面風平浪靜,所以福建沿海先民渡海前來澎湖的船舶,習以渡口做為主要停泊岸口。湄洲「媽祖」自昇化後,即為沿海居民所信仰。由於深信「媽祖」能庇佑出海作業船隻,所以沿海漁民前來澎湖捕撈漁穫,進而落腳開墾,亦將所信仰的「媽祖」由湄洲請分靈前來澎湖建宮廟祭祀之。[2][4] 澎湖天后宮在澎湖明荷之役—韋麻郎率領荷軍首次入侵與明清戰爭施琅征澎此二大戰役皆在軍事歷史中留下事蹟。 15~17世紀,由於受到東方盛產香料的激勵,明萬曆32年(1604),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遣提督韋麻郎(Wijbland Van Waerwijek)在駛往澳門途中,遭暴風侵襲故轉入澎湖,由於正值春、冬汛空檔,無汛兵駐守,韋麻郎如入無人之境,率領兵船進犯澎湖,明萬曆32年(1604)8月7日為荷蘭人初次入侵登陸澎湖,圖謀久居做為與中國貿易的通商據點,一面派通事林玉前往福建,要求明朝政府准許互市。明政府則採取嚴禁通海,曉之以理、威之以兵,斷其接濟,予以物資封鎖;同年9月27日,時任浯嶼水寨把總的沈有容率50艘船艦作為武裝後盾抵澎湖,直接與韋麻郎談判,令其知通商無望。韋麻郎於同年12月15日退出澎湖,結束四個多月的佔領。事後,為紀念沈有容外交折衝的成就,立『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記其事,此碑現今於澎湖天后内。[6] 清康熙22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領軍隊進攻澎湖打敗鄭軍,當時施琅認為進攻取勝全賴媽祖顯靈相助,於是奏請康熙皇帝加封。緣此,「媽祖宮」又稱為「天后宮」。[3]澎湖天后宮自創建以來歷經多次修建,乾隆15年(1750),澎湖通判何器倡議重修;乾隆57年(1792),澎湖水師副將等會同蘇松鎮、孫全謀及千總李光險等倡捐重修;嘉慶23年(1818)澎湖通判陞寶,水師副將陳一凱等倡捐勸修;日治時期大正11~12年(1922~1923)改建,此時正處於澎湖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狀態中,地方人士熱心參與,更匯集全澎資源的襄助。在經費充裕的情況下,來自澎湖各地頂尖的師傅或是由外地聘請的名匠,自然能夠全心投入發揮其所長,經過精心雕塚、砌築的廟字,堪稱臺灣地區傳統閩南式建築的典範之一,奠定了今日所見的規模與形貌。 在完成大正年間的改建後,部分來自泉州與東山島的師傅們也隨之在此落地生根,而身懷之技藝,亦透過傳承在澎湖地區延續下來;因當初合作的契機,與本地的師傅們也發展出工作團隊的關係,彼此間的交融成為澎湖建築文化的一部份。相隔60年後,天后宮再度興工,以大正12年(1923)落成的廟貌為主體進行修復,在力求「殘跡保存」為原則之下,召募了當初參與改建之先輩們系下的師傅群,運用傳統的工法施作。重現風華的澎湖天后宮雖不施彩繪、安金而少了幾分亮麗,然素樸沈靜的樣貌卻也適切地顯現其悠遠滄桑的歷史。 [1][4][8] 參考文獻: [1] 張玉璜等人。澎湖縣國定古蹟天后宮修復工程工作報告書。2015-02。 [2] 陳英俊。走尋媽宮城澎湖導覽手冊。2012-11。 [3] 鄭紹裘。懷古述舊話澎湖。2007-12。 [4] 劉淑芬等人。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媽宮舊城再造歷史現場。天后宮。2020。 [5] 張玉璜等人。國定古蹟澎湖天后宮本體損壞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報告書。2010-12 [6] 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數位典藏/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殘碑https://tm.ncl.edu.tw/article?u=014_002_0000007230&lang=chn [7]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8] 楊國夫、郭金龍、高啟進。開臺澎湖天后宮簡介。2007-07。 [9]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澎湖天后宮現況。2023-09。
馬公觀音亭
建造年代:1696年,清康熙35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介壽路7號 觀音亭位於馬公西側海岸邊,民間相傳,明朝末年,觀音大士見媽宮港風景秀麗,下凡佇足,居民即於該地建亭,即為今之觀音亭。故創建之前,可能已有小亭。至康熙35年(1696),澎湖左營游擊薛奎創建觀音亭,主祀觀音大士。乾隆46年(1781)由通判陳銓與澎協馬蛟等官紳勸捐,撤基重建。自古以來澎湖人民以海為田,身家所繫,莫不乞求海上平安。為祈求人民往來海上,穩度波瀾,通判蔣鏞等官紳於道光6年(1826)倡捐,擇觀音亭東邊廂房拆屋,另建龍王祠。[1][2] 光緒11年(1885)清法戰爭3月29日,旗艦IeBayard(拜雅號)與IeDuchaffaut(迪沙佛號)巡洋艦二船齊開大砲轟擊,媽宮於三天內淪陷。戰後,媽宮形同廢墟,廟內羅漢像及鐘鼓等文物為法軍所劫掠。程邦基於<重修城隍廟碑記>順道提及「廟西觀音亭為砲圮,並建之」。廟庭左前方的鐘亭內古鐘,為光緒13年(1887)所鑄。[1][5] 至光緒17年(1891),總兵吳宏洛捐資補修觀音亭。不久後,又遭遇乙未戰爭日軍攻澎遭戰火受損,再次慘遭破壞。昭和2年(1927)由澎湖紳民於再度重建今日的觀音亭,闔澎公廟之一。[1][2][6] 參考文獻: [1]林進寶。澎湖縣定古蹟馬公觀音亭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紀錄。2007-05。 [2]劉淑芬等人。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媽宮舊城再造歷史現場。觀音亭。2020。 [3]許菊美、洪瑞全、呂信樺。走過從前:澎湖懷舊照片專輯。1995-05。 [4]許玉河。澎湖知識服務平台。重建觀音亭記碑。檢自https://penghu.info/OB452F2C2B4FCD8B612A。 [5]許玉河。澎湖知識服務平台。觀音亭。檢自https://penghu.info/OBAC3C8AC6F41E37DF93 [6]澎湖縣政府旅遊處官網。澎湖縣一般古物介紹-匾額篇~水師官兵與觀音菩薩的邂逅-「『薄海蒙庥』匾」。檢自https://www.penghu.gov.tw/tourism/home.jsp?id=61&act=view&dataserno=11009270012#image-1 [7]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馬公觀音亭現況。2023-09。 [8] 陳英俊。馬公觀音亭老照片。 [9] 陳英豪。澎湖知識服務平台。觀音亭古鐘。檢自https://penghu.info/a/05889 [10]王子碩。彩繪福爾摩沙探險島:19世紀臺灣的歷史色彩。2023-03。
施公祠
建造年代:1914年,日治大正3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中央街1巷10號 施公祠創建於清康熙36年(1697)媽宮澳東街,當時稱為「施將軍廟」。道光23年(1843)在原地重建後易名為「施公祠」。清法戰爭澎湖之役時受損,日本據澎後,於1896年6月擇該地創建「澎湖島病院」,項秀明先生乃將其牌位移至今施公祠現址自建小廟奉祀。大正3年(1914)擴大興建澎湖島病院,原海壇館乃一同遷入原海壇標兵伙房處共祀(現址)。項炎興先生於民國59年(1970)重修施公祠。[1]民國74年(1985)11月27日公告為縣定古蹟,民國91年(2002)年1月25日修護,至民國93年(2004)5月21日竣工。[1][2][3][6] 康熙22年(1683),劉國軒得知施琅將乘南風攻擊澎湖,以水師鎮林亮督修,將洋船改為戰船,文武官員的私船,盡其所能地整修,以調集澎湖,大小砲船、鳥船、趕繒船、洋船、雙帆艍船,合計200餘艘,於臺灣調集2萬多人。劉國軒由臺灣親自統率來澎,駐紮於媽祖宮,搭乘快哨船巡視澎湖各嶼,以安排澎湖的軍事部屬。在砲座的布置上,計有娘媽宮嶼頭上下增築砲城2座、風櫃尾砲城1座、四角山砲城1座、雞籠山砲城1座、東西嵵1列砲臺4座、西嶼內外塹1列砲臺4座、牛心灣山頭頂砲臺1座,其形勢以扼住馬公港,以防大船進入。[8] 6月清艦隊由銅山出發,駛往澎湖。施琅為觀察作戰時各船艦的進退,以明分賞罰,要求大小戰船均在風帆上書寫領船軍官姓名。15日抵達貓嶼、花嶼,鄭軍巡哨船隻數十隻,見清軍艦隊來到即往澎湖撤離。因時值天晚,清軍艦隊泊於八罩水垵澳,派官員乘小哨船到將軍、南大嶼等島嶼,安撫島上居民。16日早晨清艦隊往澎湖進攻,而鄭軍船艦已列隊迎戰。施琅派出先鋒出擊,先為7艘鳥船衝入鄭軍船隊,將鄭軍砲船2艘、趕繒船6艘,船上人員斬殺;另由5艘鳥船,以砲火攻擊,擊沈鄭軍鳥船1艘、趕繒船2艘。由於時值南潮,前鋒數艘船被潮流推進鄭軍砲城附近,鄭軍船艦發動包圍。施琅為救前鋒船艦,以其座艦衝入,救出數艘船。此次接戰,施琅眼睛被銃擊傷,而指揮鄭軍水師的林陞,則受重傷被載往臺灣;鄭軍戰死、溺斃約2千餘人。由於,作戰至此時天色將晚,施琅收隊泊於西嶼頭洋面過夜。[8] 17日一早施琅集結艦隊於八罩水垵澳,查明功過以賞罰官兵。隔天,進占虎井、桶盤嶼。19日,施琅乘小趕繒船至澎湖內外塹、嵵內,以觀察作戰形勢。20、21日,採取「老弱驕兵」之計,以趕繒、雙帆艍船分兩批,佯裝攻擊內外塹、嵵內,以轉移鄭軍戰力。[8] 經數日停戰,至22日,施琅再命清軍全面進攻。清軍艦隊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為大鳥船56艘,再分為8股,每股7艘,施琅坐鎮其中1股,以娘媽宮為目標;東路以趕繒、雙帆艍船50艘為一股,由嵵內直入雞籠嶼、四角山,以作為奇兵夾攻之用;西路同以趕繒、雙帆艍船50艘為一股,從內塹進入牛心灣,作為疑兵牽制之用;此外,中路另有80餘艘作為後援之用。交戰時間由辰時至申時(上午9時至下午7時),雙方以火砲相互射擊,砲彈如雨下,硝煙蔽天。清軍以火桶、火罐,焚燬鄭軍大砲船18艘、擊沈8艘,焚燬大鳥船36艘、趕繒船67艘、洋船改戰船5艘;另外,乘著風勢以火船燒毀鳥船1艘、趕繒船2艘。鄭軍見形勢不利,自行以火藥炸沈、焚燬者,計有砲船9艘、鳥船13艘;或棄船跳水逃生,所遺留者,計有鳥船2艘、趕繒船8艘、雙帆艍船25艘。另有鄭軍小砲船3艘、小鳥船2艘、趕繒船11艘、雙帆艍船15艘,往北由吼門逃脫;劉國軒在得知戰敗後,亦由吼門逃離,因時值黃昏,清軍未再追擊,戰役至此結束。[8] 參考文獻: [1] 鄭紹裘。懷古述舊話澎湖。2007-12。 [2] 陳英俊、高啟進、林文鎮、郭金龍。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10-12。 [3]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施公祠及萬軍井。檢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1127000092 [4] 漢寶德。澎湖縣第三級古蹟施公祠及萬軍井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紀錄。2006-03。 [5] 許菊美、洪瑞全、呂信樺。走過從前:澎湖懷舊照片專輯。1995-05。 [6] 劉淑芬等人。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媽宮舊城再造歷史現場。施公祠。2020。 [7]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8] 許雪姬。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2005-07。 [9]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施公祠現況。2023-09。
30高地
建造年代:建造年代1961年,民國50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山水里 山水三○高地沿線過去為皆是軍事重地,日治時期的軍事碉堡,光復後國軍繼續沿續軍方所用,民國70年(1981)起為漢光演習的指揮所,後經地方積極爭取終獲軍方同意開放,於民國101至104年經澎湖縣府向中央爭取經費,陸續辦理增設高地公園人行徒步道路、遮陽設施、休憩座椅、解說設施、公廁、小型停車場等設施並配合既有營舍整修後,遊客可漫步而上,站在山頂至高點俯視整個山水海岸線壯麗海景。[2] 沿著山水三○公園階梯步道而上,登至三○高地的制高點,可鳥瞰山水沙灘的海岸線景觀,景緻優美。建設山水三○公園期間,陸續發現年久失修的軍事碉堡及坑道設施,經踏勘調查後,該坑道總長度約70公尺、寬度約為1公尺、高度約為1.7至2公尺,坑道盤據串聯射擊碉堡及山頂庫房設施,雖然歷經年代的變遷,坑道內部及外觀整體狀況大致良好,保留了早期軍事原始風貌,具有開發成觀光據點價值。[1] 故旅遊處著手進行整修坑道內部、並於入口處清整環境、建置石板人行步道,增添軍事觀光景點,也成為澎南旅遊線新亮點。山水三○高地公園新設鋼結構燈光造景裝置,以「山」的象形文字所設計,名為「山水映輝」,豐富多彩燈光變化,讓山水的夜晚增添迷人魅力。固定於晚間18時30分至21時30分亮燈。透過燈光照明,營造澎湖縣公共空間夜間景觀及視覺效果,藉以增加夜間新風貌,吸引遊客可增加夜間活動選擇。[1] 參考文獻: [1] 澎湖縣政府旅遊處。山水三○高地坑道整修工程完工開放。檢自https://www.penghu.gov.tw/tourism/home.jsp?id=61&act=view&dataserno=11109190005 [2] 澎湖縣政府旅遊處。「閃耀山水 點亮30」山水映輝正式點亮。檢自https://www.penghu.gov.tw/tourism/home.jsp?id=61&act=view&dataserno=11109190005 [3]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30高地現況。2023-09。 [4] 澎湖縣政府旅遊處。30高地照片。
西嶼彈藥本庫軍事文化園區
建造年代:1902年,明治35年 位置:澎湖縣西嶼鄉內垵1-5號 「西嶼彈藥本庫」,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内垵村東鼻頭山西側、牛心山南側的半島形坡地與灘頭内,屬於「陸軍特種作戰部隊海龍蛙兵的101兩棲偵查營營區」軍管範圍。地形呈西南東北走向,南高北低,西側有馬蹄形凹地的地形庇護,東側有天然的大海為屏障,且具有隱匿於山谷坡地的環境特色,是日人領臺期間所建構,做為儲存火砲彈藥的場所,供應西嶼軍事要塞的砲彈需求。西嶼彈藥本庫有:明治35年(1902)建的西嶼火藥本庫和西嶼彈丸本庫、明治38年(1905)建的西嶼臨時火藥庫等。其中西嶼臨時火藥庫包括:有煙火藥庫、無煙火藥庫、火具庫各1間。二次大戰時期,日本自殺攻擊部隊-震洋特攻隊,存放250公斤彈藥於此洞窟式彈藥。彈藥庫下方的海灣,震洋特攻隊基地。[2] 因應火砲科技的進步,臨時火藥庫的有煙火藥庫位置在昭和5年(1930)改建為地面上土窟式彈藥庫建物,昭和10年(1935)改建為彈丸加溫場、火藥試驗場、熔蝕場及作業所等建築,並增建試驗性的單窟式洞窟彈藥庫。昭和11年(1936)再新建雙窟式洞窟彈藥庫。日治時期將洞窟式單窟彈藥庫(有煙火藥庫)稱為一號洞窟、洞窟式雙窟彈藥庫(無煙火藥庫)的兩座彈藥庫,分別稱為二號洞窟與三號洞窟,而地面上土窟式彈藥庫則做為彈藥支庫使用。[2] 洞窟式彈藥庫為了保持內庫的清涼與乾燥,加裝了機器設備控管溫濕度,洞窟式彈藥庫為防止產生靜電,內庫牆壁與天花板皆以銅板覆蓋,做為導體捲接入至地面,以達到接地效果。大正11年(1922)出版的《野戰砲兵火工教程》,第4篇「彈藥的處理」所說:「進入火藥庫內應將靴及刀劍卸下,不得攜帶火柴等發火用品,庫内只能穿上草履或護膜靴等。由於火藥庫內嚴禁鐵類,因此在庫內的牆面上常使用銅或黃銅釘。進入庫內也禁止攜帶鐵類的製品。」火藥庫內既然不能用鐵,因此具有延展性,又不會腐蝕的純銅,便成為内裝最好的材料。[2] 地板則是採用混凝土構造,表面以柏油二度及柏油油毛氈打底,其上再鋪2mm厚的鉛板,鉛板上再鋪一層厚約4cm的瀝青砂漿,達到氣密及層防水、防靜電的效果,同時避免因重壓或摩擦造成鉛板的破壞。 民國99年(2010)11月23日指定「西嶼彈藥本庫」為澎湖縣縣定古蹟。因應觀光發展,民國110年(2021)4月13日開放參觀民眾。[2] 參考文獻: [1] 國家文化資料庫。西嶼彈藥本庫。檢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01123000001 [2]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3]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西嶼彈藥本庫軍事文化園區現況。2023-09。 [4] 澎湖縣政府旅遊處。西嶼彈藥本庫軍事文化園區照片。
第一賓館
建造年代:1943年,日治昭和18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介壽路15號 「第一賓館」日治時期稱之「貴賓館」,前為「松島紀念館附設貴賓館」,二次世界大戰後「貴賓館」由國民政府接收,改稱「第一賓館」,實際上是蔣中正總統專屬行館。[1] 明治41年(1908)4月30日,日本軍艦松島號載運日本海軍軍官學校學生遠航實習,在澎湖馬公港風櫃附近海域,發生爆炸,造成船上逾二百人的死亡和失蹤。由於松島艦曾參與乙未澎湖之役,明治44年(1911)10月9日,乃將松島艦上的29珊砲管和2個螺旋漿於媽宮城東角砲臺西側(今仁愛路東側路口處)設立松島紀念碑。大正元年(1912)增建「松島紀念館並附設貴賓館」,主要作為招待日本皇族及軍政高級官員之招待所。[1] 昭和12年(1937)度起,澎湖廳規畫連續三年預算拆除馬公城東側和北側城牆,利用城牆石料於松島紀念館東側海域興築馬公漁港。在漁港竣工後,松島紀念館連接漁港陸上設施部份,會造成喧嘩吵鬧,怕會對皇族居住所不敬,因此澎湖廳於昭和15年(1940),在觀音亭北側高地,眺望極佳之地興建「貴賓館」。[1] 貴賓館於昭和15年(1940)由澎湖廳建築技手末安猛設計,雇員黃得永擔任工事監督,並由宏志土木承包組合許令咸負責興建。貴賓館興建期間適逢中日戰爭,建築材料的採購和運輸困難重重,至昭和17年(1942)10月26日始由大田政作廳長主持上棟祭,昭和18年(1943)2月竣工落成。貴賓館落成啟用時,適逢太平洋戰爭(大東亞戰爭)爆發,日本皇族和軍政高級官員皆未曾下榻貴賓館。[1] 昭和20年 (1945)8月15日,昭和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臺灣和澎湖結束日本的統治。民國38年(1949)5月17日,蔣中正總統首度抵澎,下榻貴賓館並與隨行官員策劃江南作戰與軍隊轉進計畫,貴賓館亦成為蔣中正總統的臨時指揮所,待副總統陳誠在臺北安排妥當後始轉赴臺北,貴賓館自此亦成為「蔣公行館」,爾後改名為「第一賓館」。[1] 民國45年(1956),為配合將第一賓館改為總統專屬行館,將第一賓館内的部份日式空間設施拆除,改修建為西式起居空間,並增建書房、餐廳等,同時於第一賓館南側構建一座地下戰時指揮所。民國47年(1958),金門八二三砲戰時,蔣中正總統亦前來第一賓館成立戰時指揮所,執行「閃電」、「鴻運」、「轟雷」計畫。俟金門砲戰結束後,蔣中正總統每至澎湖巡視防務時,亦以第一賓館做為行館,據縣府前農林課負責本縣造林業務的陳橋木技士回憶,民國50年(1961)蔣中正總統至澎湖巡視看到本縣造林成效頗佳,特於第一賓館内親自召見並當面嘉許本縣造林成果。嗣後,蔣經國總統抵澎巡視時,亦曾多次下榻第一賓館。[1] 民國81年(1992),澎湖防衛司令部宋川強中將,有感於第一賓館已完成歷史階段性的任務,遂有限度的開放供縣民參觀。民國89年(2000)9月6日,賴峰偉縣長與澎防部司令官協調後,軍方同意將第一賓館管理事務交還縣政府。同時間縣政府將第一賓館四周庭園景觀重新整修,與觀音亭畔互映,同為西瀛勝境。[1] 參考文獻: [1]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2] 許菊美、洪瑞全、呂信樺。走過從前:澎湖懷舊照片專輯。1995-05。 [3] 井原伊三太郎、鄭紹裘。澎湖島大觀中文版。1932-11。 [4]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第一賓館照片。2020-09。 [5]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第一賓館現況。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