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公祠
語音導覽
建造年代:1914年,日治大正3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中央街1巷10號
施公祠創建於清康熙36年(1697)媽宮澳東街,當時稱為「施將軍廟」。道光23年(1843)在原地重建後易名為「施公祠」。清法戰爭澎湖之役時受損,日本據澎後,於1896年6月擇該地創建「澎湖島病院」,項秀明先生乃將其牌位移至今施公祠現址自建小廟奉祀。大正3年(1914)擴大興建澎湖島病院,原海壇館乃一同遷入原海壇標兵伙房處共祀(現址)。項炎興先生於民國59年(1970)重修施公祠。[1]民國74年(1985)11月27日公告為縣定古蹟,民國91年(2002)年1月25日修護,至民國93年(2004)5月21日竣工。[1][2][3][6]
康熙22年(1683),劉國軒得知施琅將乘南風攻擊澎湖,以水師鎮林亮督修,將洋船改為戰船,文武官員的私船,盡其所能地整修,以調集澎湖,大小砲船、鳥船、趕繒船、洋船、雙帆艍船,合計200餘艘,於臺灣調集2萬多人。劉國軒由臺灣親自統率來澎,駐紮於媽祖宮,搭乘快哨船巡視澎湖各嶼,以安排澎湖的軍事部屬。在砲座的布置上,計有娘媽宮嶼頭上下增築砲城2座、風櫃尾砲城1座、四角山砲城1座、雞籠山砲城1座、東西嵵1列砲臺4座、西嶼內外塹1列砲臺4座、牛心灣山頭頂砲臺1座,其形勢以扼住馬公港,以防大船進入。[8]
6月清艦隊由銅山出發,駛往澎湖。施琅為觀察作戰時各船艦的進退,以明分賞罰,要求大小戰船均在風帆上書寫領船軍官姓名。15日抵達貓嶼、花嶼,鄭軍巡哨船隻數十隻,見清軍艦隊來到即往澎湖撤離。因時值天晚,清軍艦隊泊於八罩水垵澳,派官員乘小哨船到將軍、南大嶼等島嶼,安撫島上居民。16日早晨清艦隊往澎湖進攻,而鄭軍船艦已列隊迎戰。施琅派出先鋒出擊,先為7艘鳥船衝入鄭軍船隊,將鄭軍砲船2艘、趕繒船6艘,船上人員斬殺;另由5艘鳥船,以砲火攻擊,擊沈鄭軍鳥船1艘、趕繒船2艘。由於時值南潮,前鋒數艘船被潮流推進鄭軍砲城附近,鄭軍船艦發動包圍。施琅為救前鋒船艦,以其座艦衝入,救出數艘船。此次接戰,施琅眼睛被銃擊傷,而指揮鄭軍水師的林陞,則受重傷被載往臺灣;鄭軍戰死、溺斃約2千餘人。由於,作戰至此時天色將晚,施琅收隊泊於西嶼頭洋面過夜。[8]
17日一早施琅集結艦隊於八罩水垵澳,查明功過以賞罰官兵。隔天,進占虎井、桶盤嶼。19日,施琅乘小趕繒船至澎湖內外塹、嵵內,以觀察作戰形勢。20、21日,採取「老弱驕兵」之計,以趕繒、雙帆艍船分兩批,佯裝攻擊內外塹、嵵內,以轉移鄭軍戰力。[8]
經數日停戰,至22日,施琅再命清軍全面進攻。清軍艦隊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為大鳥船56艘,再分為8股,每股7艘,施琅坐鎮其中1股,以娘媽宮為目標;東路以趕繒、雙帆艍船50艘為一股,由嵵內直入雞籠嶼、四角山,以作為奇兵夾攻之用;西路同以趕繒、雙帆艍船50艘為一股,從內塹進入牛心灣,作為疑兵牽制之用;此外,中路另有80餘艘作為後援之用。交戰時間由辰時至申時(上午9時至下午7時),雙方以火砲相互射擊,砲彈如雨下,硝煙蔽天。清軍以火桶、火罐,焚燬鄭軍大砲船18艘、擊沈8艘,焚燬大鳥船36艘、趕繒船67艘、洋船改戰船5艘;另外,乘著風勢以火船燒毀鳥船1艘、趕繒船2艘。鄭軍見形勢不利,自行以火藥炸沈、焚燬者,計有砲船9艘、鳥船13艘;或棄船跳水逃生,所遺留者,計有鳥船2艘、趕繒船8艘、雙帆艍船25艘。另有鄭軍小砲船3艘、小鳥船2艘、趕繒船11艘、雙帆艍船15艘,往北由吼門逃脫;劉國軒在得知戰敗後,亦由吼門逃離,因時值黃昏,清軍未再追擊,戰役至此結束。[8]
參考文獻:
[1] 鄭紹裘。懷古述舊話澎湖。2007-12。
[2] 陳英俊、高啟進、林文鎮、郭金龍。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10-12。
[3]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施公祠及萬軍井。檢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1127000092(2019.12.03)
[4] 漢寶德。澎湖縣第三級古蹟施公祠及萬軍井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紀錄。2006-03。
[5] 許菊美、洪瑞全、呂信樺。走過從前:澎湖懷舊照片專輯。1995-05。
[6] 劉淑芬等人。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媽宮舊城再造歷史現場。施公祠。2020。
[7]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8] 許雪姬。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2005-07。
[9]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施公祠現況。2023/09。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中央街1巷10號
施公祠創建於清康熙36年(1697)媽宮澳東街,當時稱為「施將軍廟」。道光23年(1843)在原地重建後易名為「施公祠」。清法戰爭澎湖之役時受損,日本據澎後,於1896年6月擇該地創建「澎湖島病院」,項秀明先生乃將其牌位移至今施公祠現址自建小廟奉祀。大正3年(1914)擴大興建澎湖島病院,原海壇館乃一同遷入原海壇標兵伙房處共祀(現址)。項炎興先生於民國59年(1970)重修施公祠。[1]民國74年(1985)11月27日公告為縣定古蹟,民國91年(2002)年1月25日修護,至民國93年(2004)5月21日竣工。[1][2][3][6]
康熙22年(1683),劉國軒得知施琅將乘南風攻擊澎湖,以水師鎮林亮督修,將洋船改為戰船,文武官員的私船,盡其所能地整修,以調集澎湖,大小砲船、鳥船、趕繒船、洋船、雙帆艍船,合計200餘艘,於臺灣調集2萬多人。劉國軒由臺灣親自統率來澎,駐紮於媽祖宮,搭乘快哨船巡視澎湖各嶼,以安排澎湖的軍事部屬。在砲座的布置上,計有娘媽宮嶼頭上下增築砲城2座、風櫃尾砲城1座、四角山砲城1座、雞籠山砲城1座、東西嵵1列砲臺4座、西嶼內外塹1列砲臺4座、牛心灣山頭頂砲臺1座,其形勢以扼住馬公港,以防大船進入。[8]
6月清艦隊由銅山出發,駛往澎湖。施琅為觀察作戰時各船艦的進退,以明分賞罰,要求大小戰船均在風帆上書寫領船軍官姓名。15日抵達貓嶼、花嶼,鄭軍巡哨船隻數十隻,見清軍艦隊來到即往澎湖撤離。因時值天晚,清軍艦隊泊於八罩水垵澳,派官員乘小哨船到將軍、南大嶼等島嶼,安撫島上居民。16日早晨清艦隊往澎湖進攻,而鄭軍船艦已列隊迎戰。施琅派出先鋒出擊,先為7艘鳥船衝入鄭軍船隊,將鄭軍砲船2艘、趕繒船6艘,船上人員斬殺;另由5艘鳥船,以砲火攻擊,擊沈鄭軍鳥船1艘、趕繒船2艘。由於時值南潮,前鋒數艘船被潮流推進鄭軍砲城附近,鄭軍船艦發動包圍。施琅為救前鋒船艦,以其座艦衝入,救出數艘船。此次接戰,施琅眼睛被銃擊傷,而指揮鄭軍水師的林陞,則受重傷被載往臺灣;鄭軍戰死、溺斃約2千餘人。由於,作戰至此時天色將晚,施琅收隊泊於西嶼頭洋面過夜。[8]
17日一早施琅集結艦隊於八罩水垵澳,查明功過以賞罰官兵。隔天,進占虎井、桶盤嶼。19日,施琅乘小趕繒船至澎湖內外塹、嵵內,以觀察作戰形勢。20、21日,採取「老弱驕兵」之計,以趕繒、雙帆艍船分兩批,佯裝攻擊內外塹、嵵內,以轉移鄭軍戰力。[8]
經數日停戰,至22日,施琅再命清軍全面進攻。清軍艦隊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為大鳥船56艘,再分為8股,每股7艘,施琅坐鎮其中1股,以娘媽宮為目標;東路以趕繒、雙帆艍船50艘為一股,由嵵內直入雞籠嶼、四角山,以作為奇兵夾攻之用;西路同以趕繒、雙帆艍船50艘為一股,從內塹進入牛心灣,作為疑兵牽制之用;此外,中路另有80餘艘作為後援之用。交戰時間由辰時至申時(上午9時至下午7時),雙方以火砲相互射擊,砲彈如雨下,硝煙蔽天。清軍以火桶、火罐,焚燬鄭軍大砲船18艘、擊沈8艘,焚燬大鳥船36艘、趕繒船67艘、洋船改戰船5艘;另外,乘著風勢以火船燒毀鳥船1艘、趕繒船2艘。鄭軍見形勢不利,自行以火藥炸沈、焚燬者,計有砲船9艘、鳥船13艘;或棄船跳水逃生,所遺留者,計有鳥船2艘、趕繒船8艘、雙帆艍船25艘。另有鄭軍小砲船3艘、小鳥船2艘、趕繒船11艘、雙帆艍船15艘,往北由吼門逃脫;劉國軒在得知戰敗後,亦由吼門逃離,因時值黃昏,清軍未再追擊,戰役至此結束。[8]
參考文獻:
[1] 鄭紹裘。懷古述舊話澎湖。2007-12。
[2] 陳英俊、高啟進、林文鎮、郭金龍。2010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10-12。
[3]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施公祠及萬軍井。檢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1127000092(2019.12.03)
[4] 漢寶德。澎湖縣第三級古蹟施公祠及萬軍井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紀錄。2006-03。
[5] 許菊美、洪瑞全、呂信樺。走過從前:澎湖懷舊照片專輯。1995-05。
[6] 劉淑芬等人。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媽宮舊城再造歷史現場。施公祠。2020。
[7]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8] 許雪姬。續修澎湖縣志卷二‧地理志。2005-07。
[9]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施公祠現況。2023/09。
延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