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軍井
建造年代:1683年,清康熙22年
位置:澎湖縣馬公市中央街1巷11號
施公祠前有一口小水井,雖然被現代稱為「萬軍井」(又稱師泉井、施將軍井),且一旁有澎湖縣政府在民國68年(1979)所立的「萬軍井」解說碑,宣稱此井為施琅征澎、向神明禱告後,湧出甘泉的水井。[6]
歷史考據文史專家提出:真正的萬軍井位於在中國福建平海鎮,並非位於澎湖;媽宮社「大井」是如今的澎湖「四眼井」。[6]
謠言與誤解,包含雍正年間澎湖通判周于仁編纂《澎湖志略》,把媽宮社「大井」附會成「施將軍井」的謠言,以及後續相關史料傳抄導致張冠李戴的誤解;另外,現代人所見的「萬軍井」,可能是誤讀康熙22年(1722)黃叔璥《台海使槎錄》,將文中提及的「台南萬壽亭萬軍井」移花接木到澎湖的產物;在地緣上,萬軍井與四眼井相近,皆位於天后宮東偏,且施公祠原本位於媽宮澳東街(今署立澎湖醫院處)拆遷於今日現址,祠廟前方又有一口小井,導致混淆。[6]
諸多專家學者曾提出勘誤,包括光緒20年(1894),《澎湖廳志》編者林豪就批評「師泉井固在內地之平海澳也」,說明水井在福建,不在澎湖;民國82年(1993),閻亞寧教授主持《澎湖施公祠及萬軍井之研究與修護計劃》曾經鄭重駁斥萬軍井歷史為誤;以及澎科大教授吳培基與賴阿蕊在〈澎湖四孔井(四眼井)媽宮社大井及歷史溯源〉論文裡,考證清代所稱的萬軍井實為媽宮大井,並非施公祠前方的水井。可惜上述研究成果從來沒有被採納。於是張冠李戴的「澎湖萬軍井」,也就繼續被當成福建平海師泉井的異地雙胞胎至今。
目前文史上也未有施琅本人提出萬軍井位於澎湖的紀錄,康熙22年(1683),施琅在上書皇帝的奏摺內容提到在攻打澎湖之前,率領四萬大軍到福建平海的海邊駐紮,當地有天妃廟(媽祖廟),廟旁有井,只是廟貌破舊、環境髒亂,還遇到農曆七月連日乾旱,水源枯竭。沒想到施琅派人整理環境之後,枯井竟湧出豐沛的泉水,解決了大軍的飲水問題,出水量連續五個月都很穩定。施琅一面歸功於媽祖的庇佑,一面不忘向康熙皇帝美言幾句,說是因為皇帝的德性跟天一樣高,才能出現神蹟。最後他在廟旁安放了一塊「師泉」石碑紀念此事。這起事件的地點在福建平海天妃廟旁,不在澎湖,故真正的施將軍井(師泉井、萬軍井),在福建平海鎮。[6]
另外,施琅本人在同一篇奏摺裡,對澎湖水源相關描寫僅提及,率領大軍到澎湖離島望安、虎井,由於當地水井太少,只好派人在退潮後趕快在海邊低窪地區就地鑿井,尋找水源,幸好這些臨時的水井真的有淡水,但是等到大軍離開澎湖、抵達台灣之後,聽說水井就乾涸了。由此可知「施琅在澎湖向神明禱告,地面湧出甘泉,供應大軍引用」的說法都是後人的傳說,施琅自己從來沒有講過。[6]
由此可鑑,雖然民國74年(1985)11月27日公告「施公祠與萬軍井」已列為澎湖縣第三級古蹟予以保存,但是真正的萬軍井位於在中國福建平海鎮,並非位於澎湖,且也不是媽宮大井,真正的媽宮大井應該是現在的四眼井。[2][6]
參考文獻:
[1] 鄭紹裘。懷古述舊話澎湖。2007-12。
[2]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3] 許菊美、洪瑞全、呂信樺。走過從前:澎湖懷舊照片專輯。1995-05。
[4] 漢寶德。澎湖縣第三級古蹟施公祠及萬軍井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暨施工紀錄。2006-03。
[5]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萬軍井照片。2020-09。
[6]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萬軍井。檢自https://penghu.info/a/00357
[7] 臺灣市役所。臺灣史料集成。1931-12。
[8]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萬軍井現況。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