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垵偽砲
建造年代: 1923年,日治大正12年
位置:台灣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西埔頂
「外按假砲」通稱為外垵餌砲,位於西嶼外垵村西側的制高點一臺地西埔頂,施工者在西埔頂向下挖出一座深逾3公尺的半掩蔽陣地,挖起的土石則在周邊堆成土垣,陣地中央,以水泥澆灌成一座八邊體、上窄下寬、全包覆式砲塔,具有仿造的雙聯裝砲管。在尺寸方面,水泥假砲的八邊體砲塔上底每邊長約2.0公尺、下底每邊長約4.4公尺,砲塔高度約3.70公尺。兩根仿造的砲管,長約12.30公尺,彼此間距約1.93公尺,砲管的口徑約0.69公尺(27时)。[1]
清光緒20年、日明治27年(1894)清、日爆發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清、日兩國代表於日本馬關議和之際,日軍於明治28年(1895)3月24日對澎湖島發動攻擊,並於3月26日攻陷澎湖。明治38年(1905),日、俄戰爭,俄國戰敗後,日本帝國主義威信大增,乃積極研究海岸防備及新舊要塞砲臺改廢計畫。明治45年(1912)8月,要塞整理案審查委員會向陸軍大臣及參謀長提出審查報告書,其中關於澎湖島要塞之砲臺設施報告如下:本要塞新設置大口徑榴彈砲臺,以防禦敵艦之砲擊,亦即於外垵社,豬母水各設一座30珊榴彈砲,如此便能降低對雞母塢、拱北山之28珊榴彈砲及天南砲臺之依賴。基於兵器的革新,戰術的進步以及國際情勢的變化,於大正6年(1917)8月參謀本部重新研擬「要塞再整理案」,此次整理案中將外垵社和豬母水兩座砲配備更改為35珊雙砲管加農砲塔,以此兩座長射程火砲來防禦來自澎湖島東、南、西側海面的敵艦攻擊。並於大正10年(1921)8月進行火砲武器更換。[1]
大正11年(1922)年2月6日,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五個主要戰勝國美、英、日、法、義五國,於華盛頓召開了海軍會議,並簽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因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所造成的各國軍備擴張競賽,簽訂了相關限制海軍軍備的條約,以達到海軍限武的目的。其中的第十九條:美、英、日同意,對於下列各自領地上的海軍軍事基地和要塞,維持本條約簽訂時的現狀。所以施工中的外垵社與豬母水兩座砲臺只能被迫停止。大正12年(1923),澎湖島要塞司令部便在陸軍大臣首肯之下,秘密在當地分別興建兩座假砲塔來冒充真砲,用來欺騙英、美兩國,使其誤認為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簽約前就已完工,以便之後以日常修理名義重新安裝真砲,但最後真砲因故並沒有裝回來。[1]
昭和5年(1930)4月22日,美、英、日三國於英國簽訂《倫敦海軍條約》重新調整美、日雙方艦艇的噸位比,依此國際情勢的變化及日本軍制的改革及國防方針的調整。昭和8年(1933)年3月重新修正要塞砲臺的配署,此次修正計劃中,廢除了外垵社砲臺和豬母水砲臺的火砲設施。[1]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戰鬪機和轟炸機已成為攻擊敵人的主要戰力,依此戰爭的形式改變,昭和16年(1941)日軍於澎湖要塞砲臺再重新做緊縮火力規劃配備,由於軍備物資的問題,於外垵社和豬母水原砲塔砲臺處用水泥材料依原配備35珊雙砲管砲塔形狀構建餌砲做為欺敵砲塔。昭和16年(1944)至昭和17年(1945),澎湖歷經美國轟炸機的多次轟炸中,外垵假砲和豬母水假砲幸免毀於砲火中而保留至今。[1]
參考文獻:
[1]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2] 許玉河。外垵假砲照片。
[3] 劉淑芬。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外垵假砲現況。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