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
媽宮27古蹟建築年代軸新增天啟v1.2 明朝 元朝 清朝 日治時期 民國 1281 1604 1644 1662 1722 1736 1795 1886 1875 1723 1735 1895 1906 1914 1924 1931 1942 1947 1960 至元 天啟 萬曆 康熙 雍正 乾隆 光緒 明治 大正 昭和 民國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青灣公園)
語音導覽
建造年代:1900年,明治33年
位置:馬公市嵵裡里新段1556號、1594號、1593號

大山堡壘砲臺建於明治33年(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年(1902) 6月,屬於日治時期澎湖島要塞12座堡壘砲臺之一。最初做為砲臺的基地範圍,首見於明治34年(1901)所繪的〈大山砲臺敷地收用圖〉,包括嵵裡澳嵵裡鄉大山、中山及交椅背等官有地及民有地,標高29.5m(日治時期的資料為標高30.4m)。完成砲臺登記後的土地總稱嵵裡第600番地,至大正時期又增加第613番地第613-2番地,權屬臺灣總督府陸軍經理部。[1]
大山堡壘砲臺係,日軍擄獲清軍所遺存之英製10”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為主砲,以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各砲座均採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長12.2m、寬10m,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舊日軍砲兵及砲彈運送出入的孔道。內含觀測所、指揮所、火藥支庫、砲側庫、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貯水所、掩蔽部、砲具庫、監守衛舍(已拆除)、廁圊(日治時期廁圊是堡壘砲臺廁所的通稱)及入口大門等建築。連接橫向通道,各砲座大小約略相同,橫向通道在砲座後,寬2.75m,用來串聯4個砲座,以使彼此間可以互通訊息,相互支援。
昭和16年(1941)12月7日珠港港事變後,爆發了太平洋戰爭。由於戰爭形式的改變,來自於空中的襲擊威脅日增,日軍即於大山砲臺西側增設二門40口徑三年式80mm 高角砲陣地,防禦來自空中的攻擊。內含探照燈臺、彈藥庫、見張所、發電所、兵舍…等設施。[2]
民國98年(2009)7月,澎湖縣政府將大山堡壘砲臺納入「菊島觀光文化城活化計畫」,開始由各局處分期進行相關工程。民國99年(2010)6月文化部核定公告「馬公大山堡壘砲臺」屬於關塞類的縣定古蹟,土地使用分區為「非都市計畫區」,編地使用類別為「風景特定事業區」。[1]

參考文獻: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馬公大山堡壘砲臺。檢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00630000001
[2]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3]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馬公大山堡壘砲臺現況。2023/09。
延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