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大山堡壘砲臺(青灣公園)
語音導覽
建造年代:1900年,明治33年
位置:馬公市嵵裡里新段1556號、1594號、1593號
大山堡壘砲臺建於明治33年(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年(1902) 6月,屬於日治時期澎湖島要塞12座堡壘砲臺之一。最初做為砲臺的基地範圍,首見於明治34年(1901)所繪的〈大山砲臺敷地收用圖〉,包括嵵裡澳嵵裡鄉大山、中山及交椅背等官有地及民有地,標高29.5m(日治時期的資料為標高30.4m)。完成砲臺登記後的土地總稱嵵裡第600番地,至大正時期又增加第613番地第613-2番地,權屬臺灣總督府陸軍經理部。[1]
大山堡壘砲臺係,日軍擄獲清軍所遺存之英製10”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為主砲,以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各砲座均採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長12.2m、寬10m,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舊日軍砲兵及砲彈運送出入的孔道。內含觀測所、指揮所、火藥支庫、砲側庫、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貯水所、掩蔽部、砲具庫、監守衛舍(已拆除)、廁圊(日治時期廁圊是堡壘砲臺廁所的通稱)及入口大門等建築。連接橫向通道,各砲座大小約略相同,橫向通道在砲座後,寬2.75m,用來串聯4個砲座,以使彼此間可以互通訊息,相互支援。
昭和16年(1941)12月7日珠港港事變後,爆發了太平洋戰爭。由於戰爭形式的改變,來自於空中的襲擊威脅日增,日軍即於大山砲臺西側增設二門40口徑三年式80mm 高角砲陣地,防禦來自空中的攻擊。內含探照燈臺、彈藥庫、見張所、發電所、兵舍…等設施。[2]
民國98年(2009)7月,澎湖縣政府將大山堡壘砲臺納入「菊島觀光文化城活化計畫」,開始由各局處分期進行相關工程。民國99年(2010)6月文化部核定公告「馬公大山堡壘砲臺」屬於關塞類的縣定古蹟,土地使用分區為「非都市計畫區」,編地使用類別為「風景特定事業區」。[1]
參考文獻: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馬公大山堡壘砲臺。檢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00630000001
[2]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3]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馬公大山堡壘砲臺現況。2023/09。
位置:馬公市嵵裡里新段1556號、1594號、1593號
大山堡壘砲臺建於明治33年(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年(1902) 6月,屬於日治時期澎湖島要塞12座堡壘砲臺之一。最初做為砲臺的基地範圍,首見於明治34年(1901)所繪的〈大山砲臺敷地收用圖〉,包括嵵裡澳嵵裡鄉大山、中山及交椅背等官有地及民有地,標高29.5m(日治時期的資料為標高30.4m)。完成砲臺登記後的土地總稱嵵裡第600番地,至大正時期又增加第613番地第613-2番地,權屬臺灣總督府陸軍經理部。[1]
大山堡壘砲臺係,日軍擄獲清軍所遺存之英製10”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為主砲,以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各砲座均採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長12.2m、寬10m,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舊日軍砲兵及砲彈運送出入的孔道。內含觀測所、指揮所、火藥支庫、砲側庫、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貯水所、掩蔽部、砲具庫、監守衛舍(已拆除)、廁圊(日治時期廁圊是堡壘砲臺廁所的通稱)及入口大門等建築。連接橫向通道,各砲座大小約略相同,橫向通道在砲座後,寬2.75m,用來串聯4個砲座,以使彼此間可以互通訊息,相互支援。
昭和16年(1941)12月7日珠港港事變後,爆發了太平洋戰爭。由於戰爭形式的改變,來自於空中的襲擊威脅日增,日軍即於大山砲臺西側增設二門40口徑三年式80mm 高角砲陣地,防禦來自空中的攻擊。內含探照燈臺、彈藥庫、見張所、發電所、兵舍…等設施。[2]
民國98年(2009)7月,澎湖縣政府將大山堡壘砲臺納入「菊島觀光文化城活化計畫」,開始由各局處分期進行相關工程。民國99年(2010)6月文化部核定公告「馬公大山堡壘砲臺」屬於關塞類的縣定古蹟,土地使用分區為「非都市計畫區」,編地使用類別為「風景特定事業區」。[1]
參考文獻: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馬公大山堡壘砲臺。檢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00630000001
[2]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3]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馬公大山堡壘砲臺現況。2023/09。
延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