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
媽宮27古蹟建築年代軸新增天啟v1.2 明朝 元朝 清朝 日治時期 民國 1281 1604 1644 1662 1722 1736 1795 1886 1875 1723 1735 1895 1906 1914 1924 1931 1942 1947 1960 至元 天啟 萬曆 康熙 雍正 乾隆 光緒 明治 大正 昭和 民國
漁翁島燈塔(西嶼燈塔)
語音導覽
建造年代:1778年,清乾隆43年
位置: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195號

漁翁島燈塔清代稱為「西嶼塔燈」,為臺澎最古老燈塔,燈塔位於西嶼鄉外垵村西側屹仔尾岬角處。此地西側海域即為澎湖六大急流中的「西流」(一磽、二吼、三西流、四鵝豆頭、五潭門、六東吉),西嶼頭為往來台厦船舶航道的標識點。清乾隆43年(1778)台灣府知府蔣元樞和澎湖糧防捕廳通判謝維祺,為使由厦門而東來之船隻,以西嶼頭為航海標識,於此地創建「西嶼塔燈」,這也是台、澎地區首建的燈塔。[1]
西嶼燈塔因長年屢遭風災,澎湖廳通判蔣鏞於清道光3年(1823)與澎湖水師提憲陳元戎籌款重修。但因塔頂油燈所產生的光力較薄弱,無法達到國際各國燈塔應有的光力標準,英、美、日、法等國即向清政府要求構建新式燈塔。同治12年(1873),由福建海關總稅務司派人至西嶼,購置構建新式燈塔用地,並重新興建燈塔和附屬設施。同治13年(1874)由海關總稅務司聘請英國工程師(韓得森 DAVID M.HENDERSON )規劃設計仿西式燈塔形制構造,將西嶼燈塔改建為圓形鑄鐵造塔身,塔身外觀漆成白色,入口處上方三角形的門楣上,書有凸製的英文題字(DAVID M.HENDERSON 1874),於清光緒元年(1875)7月11日動工興建,同年11月竣工。
日治時期,除沿用清領時期燈塔設備運作外,另設置一座百葉窗型氣象觀測器。同時於明治30年(1897)以駐澎湖島日軍有線電話設備,佈設媽宮與漁翁島燈塔間之海底電話線,這也是澎湖地區有線電話之濫觴(起源)。二次世界大戰,昭和20年(1945)7月5日至8月7日,遭受美軍轟炸機襲擊,所幸受損輕微,燈塔仍能照常點燈運作。[1]
民國55年(1966)漁翁島燈塔改裝設四等旋轉透鏡電燈,光力為18萬支燭光,光程25.1海浬。民國70年(1981)再增設「電霧號」二座,以提高往來船舶於低能見度航行的安全。[1]

參考文獻:
[1] 國家文化資料庫。西嶼燈塔(漁翁島燈塔)。檢自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70417000003
[2] 井原伊三太郎編撰。澎湖島大觀中文版(鄭紹裘譯)。1932/11。
[3] 陳英俊。2021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2021/09
[4] 許玉河老師。澎湖知識服務平台。Nelly紀念碑。檢自https://penghu.info/OB2D8D3B1A1A5C0DBD5D
[5] 酷奇思數位園。本計畫拍攝漁翁島燈塔現況。2023/09。
延伸探索
地理位置
Google Map
23°33'45.72"N 119°28'8.62"E
Map Direction
路線
Google
Map data ©2023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