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垵三仙塔
語音導覽
位置: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高地上
「外垵三仙塔」分為「東三仙塔」與「西三仙塔」,究竟建造於何時難以稽考。地點於西嶼鄉外垵村東埔山與西埔山,兩座山東西對峙,《澎湖辟邪祈福塔》一書依據外垵村的居民描述認為,其地形宛如畚箕,後面山頭環繞村莊,北高南低,東邊山頭在左邊俗稱「男左」,西邊山頭在右邊俗稱「女右」。因外垵村以漁業為生,男性出海經常遭到不測,故男生的壽命比女生短,村民認為因東山頭的山脈,向南延伸較短,故男生壽命較短,經溫府王爺指示:「在村東山頭的盡頭最接近海之處建三仙塔,三座塔成東西走向,形如並排往前走,意味著山勢仍可向海〈南方〉延伸,藉以延長男生的壽命」。此外,也在村西邊山頭大約與東邊山頭盡頭相等的距離建三仙塔,三座塔成南北走向,其目的在稍微縮短女生壽命,與男生能雙雙白頭偕老。外垵三仙塔各以中間之塔為主塔,左右兩塔為副塔,與外垵村「鎮符」時各營頭所插之「竹符」為三隻之意相同。 [1][2]
另外一說法是,澎湖自明末以來一直是海防的前哨,康熙35年(1696)高拱乾纂修《臺灣府志》就提及有關的「煙臺」。乾隆12年(1747)《重修臺灣府志》更詳細提及:澎湖左營有砲臺六座(媽宮澳一座、八罩汛三座、嵵裡汛二座)、烟墩六座(八罩汛三座、嵵裡汛三座),澎湖右營有砲臺三座(外海西嶼頭)、烟墩六座(外海西嶼頭五座,大北山、瓦硐港一座)。乾隆17年(1752)《重修臺灣縣志》的澎湖輿圖在西嶼頭右方的內垵畫有石塔三座,旁邊的文字註明塘汛。無獨有偶,望安八罩與西嶼頭如出一轍同樣畫有石塔三座,也是註明塘汛。將軍澳則有類石塔一座。這些石塔應是清代方志所記載的煙墩而非石敢當信仰中的石塔。[1][3][6]
外垵東西兩側的三仙塔,極可能是清代基於軍事考量,於澎湖設置之煙墩,乾隆32年(1767)的《澎湖紀略》相關的煙墩設施數十座,遍佈澎湖各地,光西嶼一地即有內塹汛:烟墩三座;外塹汛:烟墩三座,礮臺一座;小門汛:烟墩三座。而認為「東三仙塔」與「西三仙塔」為上述外塹汛與內塹汛那三座的煙墩所演變而來。清代澎湖自康熙23年(1683)設立營制,陸續起蓋墩臺營房。嗣後凡遇損壞,例由協營移會澎糧廳估價造冊請修。乾隆2年與乾隆5年俱被風雨刮壞,奉文酌撥閒款修葺,後來又漸次倒壞。這些倒壞的煙墩炮臺,逐漸失去軍事上的重要性為官方所廢棄,地方人士透過民間信仰的力量轉化為今日外垵的三仙塔,也成為外垵最著名的地標之一。[1][3][6]
參考文獻:
[1] 許玉河。澎湖知識服務平台。外垵三仙塔。檢自https://penghu.info/OB956636C5880C8298FF
[2] 黃有興、甘村吉。澎湖的辟邪祈福塔:西瀛尋塔記。1999-11。
[3]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1752。
[4] 許玉河。外垵三仙塔照片。
[5]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澎湖各村里繞境鎮符列表。檢自https://penghu.info/OBBBBA872BB703667B9F
[6]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1747。
「外垵三仙塔」分為「東三仙塔」與「西三仙塔」,究竟建造於何時難以稽考。地點於西嶼鄉外垵村東埔山與西埔山,兩座山東西對峙,《澎湖辟邪祈福塔》一書依據外垵村的居民描述認為,其地形宛如畚箕,後面山頭環繞村莊,北高南低,東邊山頭在左邊俗稱「男左」,西邊山頭在右邊俗稱「女右」。因外垵村以漁業為生,男性出海經常遭到不測,故男生的壽命比女生短,村民認為因東山頭的山脈,向南延伸較短,故男生壽命較短,經溫府王爺指示:「在村東山頭的盡頭最接近海之處建三仙塔,三座塔成東西走向,形如並排往前走,意味著山勢仍可向海〈南方〉延伸,藉以延長男生的壽命」。此外,也在村西邊山頭大約與東邊山頭盡頭相等的距離建三仙塔,三座塔成南北走向,其目的在稍微縮短女生壽命,與男生能雙雙白頭偕老。外垵三仙塔各以中間之塔為主塔,左右兩塔為副塔,與外垵村「鎮符」時各營頭所插之「竹符」為三隻之意相同。 [1][2]
另外一說法是,澎湖自明末以來一直是海防的前哨,康熙35年(1696)高拱乾纂修《臺灣府志》就提及有關的「煙臺」。乾隆12年(1747)《重修臺灣府志》更詳細提及:澎湖左營有砲臺六座(媽宮澳一座、八罩汛三座、嵵裡汛二座)、烟墩六座(八罩汛三座、嵵裡汛三座),澎湖右營有砲臺三座(外海西嶼頭)、烟墩六座(外海西嶼頭五座,大北山、瓦硐港一座)。乾隆17年(1752)《重修臺灣縣志》的澎湖輿圖在西嶼頭右方的內垵畫有石塔三座,旁邊的文字註明塘汛。無獨有偶,望安八罩與西嶼頭如出一轍同樣畫有石塔三座,也是註明塘汛。將軍澳則有類石塔一座。這些石塔應是清代方志所記載的煙墩而非石敢當信仰中的石塔。[1][3][6]
外垵東西兩側的三仙塔,極可能是清代基於軍事考量,於澎湖設置之煙墩,乾隆32年(1767)的《澎湖紀略》相關的煙墩設施數十座,遍佈澎湖各地,光西嶼一地即有內塹汛:烟墩三座;外塹汛:烟墩三座,礮臺一座;小門汛:烟墩三座。而認為「東三仙塔」與「西三仙塔」為上述外塹汛與內塹汛那三座的煙墩所演變而來。清代澎湖自康熙23年(1683)設立營制,陸續起蓋墩臺營房。嗣後凡遇損壞,例由協營移會澎糧廳估價造冊請修。乾隆2年與乾隆5年俱被風雨刮壞,奉文酌撥閒款修葺,後來又漸次倒壞。這些倒壞的煙墩炮臺,逐漸失去軍事上的重要性為官方所廢棄,地方人士透過民間信仰的力量轉化為今日外垵的三仙塔,也成為外垵最著名的地標之一。[1][3][6]
參考文獻:
[1] 許玉河。澎湖知識服務平台。外垵三仙塔。檢自https://penghu.info/OB956636C5880C8298FF
[2] 黃有興、甘村吉。澎湖的辟邪祈福塔:西瀛尋塔記。1999-11。
[3]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1752。
[4] 許玉河。外垵三仙塔照片。
[5]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澎湖各村里繞境鎮符列表。檢自https://penghu.info/OBBBBA872BB703667B9F
[6]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1747。
延伸探索